世界一流大学探析与启示

2012-04-29 00:44孔令闯吴俊
科教导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

孔令闯 吴俊

摘 要 中国要想成为未来的科技与经济强国,就必须培养出色的人才,而若想有一批出色的人才,中国就一定要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学的概念及历史演变,进而介绍了大学教育评价的两个重要理论模型——纽曼模型与洪堡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以及对于中国当前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启示。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世界一流大学 纽曼模型 洪堡模型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上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985工程”由此诞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有特色的国际知名高水平院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关于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是当前学术界议论较多的热门话题。本文从西方大学的概念出发,介绍英美大学的结构、理念等,并分析中国大学的现状、特点和问题,从而为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大学的历史演变

在英语中,大学“University” 这个单词,是由拉丁文 “universus”派生而来的。其中,“universus”在拉丁文中是由表示数量“一”的“unus”和表示“沿着特定的方向”的“versus”组成,因此“universus”在拉丁文中的意思因此就是“沿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伴随着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等领域的使用,“Universe”这个单词被用来表示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联合体,这就是今天大学的最初形式。目前广泛使用的“university”最早在大约公元1300年被记录,当时就是用来指这种新联合体。

西方最早的大学都是在中世纪时期由天主教会建立的,是从教会办的师徒结合的行会性质学校发展起来的。大学的主要任务,除了研究神学,还要学习数学、哲学、语言、修辞、音乐、天文等等。今天十分著名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是中世纪时代建立起来的教会大学。所以,早期西方大学的历史就是教会的历史、神学的历史,同时也是教育的历史和学术的历史。建于公元969年的埃及开罗爱资哈尔(Al—Azhar) 大学一般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大学。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宗教文化中心一样,爱资哈尔大学的前身是一所在伊斯兰世界享有盛名的清真寺。后期,它才从纯粹的宗教殿堂逐渐演变成为包含工程和医学等其他专业的大学。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有三种形式:(1)教会大学,像巴黎、牛津和剑桥等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建立于13世纪,是欧洲最著名也是历史最长的大学。作为中世纪的大学,它们的教育理念、施教大纲、管理体制以及礼仪规范,都源于基督教。一直到15世纪末,这些教会大学才逐步摆脱教会的控制和影响,走向相对独立。(2)公立大学,学生选举校长,然后由校长总揽校务,如意大利帕多瓦和波伦亚等大学。(3)国立大学,在教皇认可前提下由国王建立,例如由腓特烈二世成立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

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一直很难给出关于大学的统一定义。一直到19世纪,牛津大学的纽曼最早提出关于大学的理论模型,大学特别是大学本科的概念才逐渐被学术界和教育界接受。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的社会公民,大学仅仅用于传播和学习知识,而不是为了创造哲理和发现知识。纽曼认为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应该分开,因为两者的根本目标决和任务截然不同,一个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可能都非常出色。德国学者洪堡强调大学教育不应是对职业的专门训练,目的也绝不是为了谋求就业机会。他认为大学教育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做什么”,而是能够“成为什么”。洪堡还认为,大学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完全独立的,其他部门以及机构,例如政府,不应该干涉其学术自由。洪堡在1810年基于这种教育思想创建了柏林大学。这所大学主要基于三项原则:教学自由、学术独立、教学与研究的统一。今天欧美的很多大学仍然基于洪堡教育模型,但是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2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

我们必须承认普通大学和一流大学之间存在差别,那么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究竟是什么?目前,世界一流大学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教育界、学术机构有不同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英国《泰晤士报》的大学排名显示社会声誉高的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排名则以客观的学术评价指标来界定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专家根据认知距离理论认为大学的管理者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最有发言权。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教授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教授在《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指出,一所大学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员必须来自五湖四海,教员的近亲繁殖必然导致衰败;二是学生整体必须广泛化和多样化,不能用一个标准来筛选学生,更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三是教学体系、课程和研究项目也必须是普遍主义的、世界标准的。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院士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科研工作的知名教授;二是有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

通过综合比较目前国内外各界关于一流大学的观点和认识,我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备以下六大共同特征:

(1)教育理念明确。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教育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2)学术声誉一流。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它们代表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拥有大量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和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学术声望。

(3)教师素质一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素质普遍都很高,他们大多是经过严格筛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其中还不乏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杰出科学家、划时代科技成果的发明者。

(4)学生素质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办学,非常重视吸引本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学生就读,它们培养毕业的学生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起着领先带头作用。

(5)教育资源一流。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经费都非常充裕,它们通过全国甚至国际性的公开竞争获得大量研究基金,并因此拥有一流的图书馆、博物中心和丰富的馆藏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育资源。

(6)管理科学规范。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章程”, 并以章程为基础制定有各类规范,这些大学章程及规范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为整个大学营造出依法治校和规范管理的良好氛围。

3 对于中国当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启示

中国要想成为未来的科技与经济强国,就必须培养出色的人才,而若想有一批出色的人才,中国就一定要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中国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以“985工程”和“211工程”为标志的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根据国际比较研究结果借鉴欧美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结合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建设高水平大学应该全面提升大学文化、塑造大学精神,并以领先于时代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引领社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流大学要始终坚持追寻真理、崇尚学术、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为人类社会守望精神的家园。

(2)建设高水平大学应该持续深化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赋予大学更大的学术自主权,保证大学真正的独立地位。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大学、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确立政府对大学的指导作用,促进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发挥社会对大学的评估与监督作用。

(3)建设高水平大学应该加快现代大学法规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应该加快建立与《高等教育法》相匹配的法规或细则,例如“高等教育资金筹措细则”、“大学章程制定规定”等。要实现责任、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制定出符合国情和实际操作性的政策与制度。

(4)建设高水平大学应该建立健全利于优秀教师成长的体制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要坚持公开招聘和竞争择优的原则,又要创建教育环境宽松、学术氛围浓重的人文制度环境。

(5)建设高水平大学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
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组织结构创新研究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研究(下)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探究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以文化特色吸引国际学生以开放姿态促进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