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摘要】了解、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及时准确引导大学生舆情方向,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分析,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积极建立优质的、健康的网络舆情区域;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对策
所谓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高校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对关注的社会现象、问题等发表评论和意见,往往带有这一群体的倾向性态度、意见和情绪。简言之,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对校内外发生的事件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可见,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特点,研究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寻求相应对策,对于高校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与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反应高度敏感、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认知能力强、知识层次高、信息来源途径多等特点,极易接受新思想,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对社会问题缺乏理智、客观分析,极易产生非理性行为,引发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认为可以从校内外两方面进行归纳:
校内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很关注学校的形象,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校发展、关注涉及学校声誉、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信息。二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与学生权益保障休戚相关的事情,如学校政策制定、校园环境、后勤服务等问题都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进而引起群体性的讨论、情绪等,也是引起网上投诉、批评、民意聚焦的热点内容。三是对师生人身安全、学校秩序等造成严重影响的校园突发事件,比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校外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关心当今社会焦点问题,比如腐败问题、民主管理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暴力拆迁、“三农”问题等。二是国际舆论环境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外交失利受困、国际争端等方面,也极易引起大学生关注,进而形成讨论,迅速成为网上热点。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呈现如下趋势:第一,舆情信息源广。大学生群体生活集中,一般为高校集体公寓,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各种校内外事件都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聚焦。第二,能量聚集迅捷化。当有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习惯在网络中交流,并表达意见、发表评论。因参与群体较集中,个体性的意见就能迅速地壮大,甚至形成强大的能量。此时,如果关注不及时,或者缺乏有效措施,极容易引发校园突发事件。第三,舆情内容复杂化。由于金融危机、就业困难、家庭贫困、社交焦虑、情感危机等原因,心理压力增大,平时造成郁闷情绪积累,下意识寻求宣泄,使舆情内容更加复杂多样。第四,诉求方式不成熟化。大学生群体表达直接、富于质疑、参与热情高,但社会阅历少,不够成熟,人生阅历较浅,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众心理强,容易被误导。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有数据表明,中国60%以上的网民习惯在网上发表评论,90%左右的网民认为互联网是获取信息最重要渠道,70%左右的网民认为互联网资源真实性是可靠的。总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度越来越强,而正因为网络具有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自由性、真实性和虚拟性并存的特点,才使网络舆情成为有利有弊的双刃剑。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承认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和生活革命,有的人称它为第四媒体,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的使用与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如果我们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舆情,那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产生积极的、有益的影响。首先,从网络舆情的内容看,网络舆情囊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其侧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真实校园生活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的“天气预报”。及时关注、了解、疏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将有利于高校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其次,对网络舆情需要透过表象观实质。网络舆情的感性化、直接化、热情化是其外在的表现,在反映大学生思想的非成熟与非理性的同时,需要我们在疏导时去追根溯源,抓住网络舆情的实质性问题,如此才能更准确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高效合理地解决现实问题。
同时,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手段,网络信息交流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信息多元化的条件下,很难对网络舆论的导向进行有效控制,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世界里,由于缺乏监督,大学生可能会错误地选择角色,像“隐形人”一样自由地进出各种虚拟世界,而不必承担像现实生活中这样那样的义务。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人们的各种潜在的意识被默认一样地得到放纵,从而导致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从而做出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说出现实生活中不敢说出的话。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部分大学生回避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而乐于冰冷的显示器界面上的“幸福”,并且他们的交往面通常都比较窄,多仅限于年龄相仿的人,长期采取这种交往方式减少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接触交流的机会,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和冷漠。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此外,由于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国外试图“和平演变”中国的西方思潮和宗教文化,国内诸如邪教理论等极端乃至反动言论和思想容易乘虚而入,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因势利导网络舆情,多举措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弘扬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面对目前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我们要全面进行应对,笔者认为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情方向。积极建立优质、健康的网络舆情区域。将网络舆情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尝试建设一批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服务平台,比如校园微博、论坛、豆瓣、论坛、博客等。通过正面引导,树立良好的网络舆情方向。同时,经过长期的网络舆情教育,把科学、正确、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与辨明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独立精神。高校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于网络舆情,使大学生建立更完备健康的现代人格,形式可以多样化、灵活化。对于网络舆情中偏激的、不合理的言论,需加强日常的沟通与疏导,保证大学生群体的话语权,同时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舆论和非理性的思维,打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强化网络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促使网络舆情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高校网络舆情一定程度上建立了新型的对话方式,这是完全有别于以往的面对面的交流,在促使人与人更深层次的交流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更直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全新的,可以构建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新领域。如何发挥网络舆情的优势,使其成为沟通师生、生生之间的新的媒介物和链接体。首先,需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针。大学生往往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学习、生活困惑,期间不乏人际交往、心理、就业等实际问题,如果高校管理者能应势利导,切实地帮助大学生克服困难,必能取得很好的成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与有效性。
第三,积极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升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高校网络舆情建设,必须依赖既具有高等教育理念,又熟悉网络技术的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是建设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无论从工作内容还是思想意识上,都与在校大学生密切相关,他们是最容易走进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规范网络舆论管理工作,甚至把他纳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采用论坛管理、邮件沟通等方式,加强日常沟通,将极大地有利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理论知识丰富,同时具有高校教育工作经验,积极鼓励他们采用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往往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三是组建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培养一支学生骨干队伍,开展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对校园网络中不良的信息进行过滤或遏制其传播,并在日常发表健康、积极的网络信息,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运用到实处。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舆情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这一现实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所以,我们要树立网络舆情的阵地意识,建立一支过硬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作者单位: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