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报道如何过好采访关

2012-04-29 12:26:23赵琪
理论观察 2012年4期
关键词:望闻问切源头活水启示

赵琪

[摘要]在采写批评性报道中,要把握政策,看准目标,注意方法,调好切入点。事先做好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尽一切努力通过证据和文件来核实材料的准确性,在采访过程中尽量搞清楚细节。提倡扎实、细致的“全感采访”,要多动脑、勤思考,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源头活水;启示;十拿十稳;望闻问切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37 — 02

带刺的玫瑰即美丽却又令人生畏。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报道便是这样一朵玫瑰。批评性报道,作为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扶正祛邪的独特作用,是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等难以替代的。它有着匡正社会风气、针砭时弊、弘扬正气、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的功能。

批评性报道还能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它报道的事件和人物更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批评性报道很难写,它不像正面报道那样可以选取单一的内容,它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要分析事件本身的典型意义,要考虑到公开报道后的客观效果,而采访批评性报道应该说是难中之难。不愿意提供证据,人为设置种种障碍,甚至对记者进行人身攻击等等现象都曾在我们身边发生过。“防火,防盗,防记者”……这是个别地方对新闻记者进行舆论监督设防的真实些照。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的新闻记者,只要我们抛弃“少惹麻烦”的个人得失观念,自觉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鼓足敢为人民鼓与呼的勇气,采写批评报道过程中的诸多“麻烦”就会有办法逐个被排出,从而使带刺的玫瑰更加绚丽多彩。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批评性报道为什么有这样如此的魅力呢?那是因为批评性报道本身抓住了党和政府正要抓紧解决的、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新闻批评提出的“开、好、管”三字方针,其中,第一个字“开”,讲的就是开展新闻批评的意义和作用,解决的就是认识上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讲过:“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党和政府,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都要接受监督” 这些无疑都是我们开展批评性报道的源头活水。

个别人认为,批评性报道完全是为了出出气而已,这是完全错误的逻辑,,其实批评性报道应当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威信,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有利于改进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原则,这实际上也是党和政府对舆论监工作提出的要求。纵览成功的批评性报道,无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1980年7月22日《工人日报》报道的“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船中翻沉”的报道,就是一篇成功的批评性报道.事实发生后,本来是个严重的责任事故,但当局为了推卸责任,掩盖事实真相,把事故当成“英雄事迹”来表功庆贺。工人日报社的记者感觉事实性质不清楚,潜心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了事实的真相,进行了公开报道,由于报道了事实的本质,使这条批评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而且被评为当年世界10大新闻之一。

在八十年代初期,《人民日报》的记者王戈生听到群众反映,山西长治市个别干部利用职权,贪占国家和集体财产盖私房,记者去采访了半个多月 ,知情人不谈,有的干部还躲着走,这时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有了“尚方宝剑”的记者全面了解了中央精神,通过艰难的采访,写出了有理有据的批评报道, 使问题水落石出,最后违纪干部得到了处罚。

正如著名记者艾丰所说的:既要宣传党的政策,又要检验党的政策,这样看待人民记者的任务就全面了。

记者们所选择的典型正因为本正源清,所以才能使采访顺利开展,采写出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有深度的批评报道。

二、“老鹰抓小鸡”的启示

彭真对《北京日报》的同志谈起记者的工作方法时曾说过:你看见过老鹰抓小鸡吗,老鹰不是瞎撞乱碰就能把小鸡抓住,而是先在天空盘旋,飞翔,发现地面上的小鸡,看准了,就唰的飞下来抓住,然后腾空而起,它成功了。老鹰盘旋飞翔,就是在做调查研究,看准目标,一下抓住。仔细来琢磨,这句话给我们新闻工作者采写批评性报道的启示应该是巨大的。

有的个别记者只尝到调查研究的苦头,没尝到甜头,于是在采访过程中,不重视细心观察,,不去捕捉能说明问题的典型和具体的细节,只是看重不适当地加进超出客观事实之外的评论,议论,最后“事微理巨,道貌不合”使批评性报道根本没有说服力。

事实告诉我们,搞批评性报道,就要像老鹰那样,“盘旋飞翔”,先要明确你报道的思想和内容,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深入实践,了解细节,掌握更多的确凿的人证,物证,才能够发现问题和矛盾,看得准,抓得快。

就目前来看,电视台记者在获取证据方面非常直观、具体、真实,相对好一些,而报纸记者不必须要综合运用好记录、原始材料、摄影、录音等多种手段,因为所采访的人和事都是动态的,随时随地都有改变的可能,所以在采访了解过程中必须抓实。如果当时不能“搞定”回头再去“补充,完备”很可能就时过境迁了。有位记者采访某农场在火车站装卸粮食时撒落一地,造成浪费的现象,稿子见报后,农场领导找到编辑部说记者是无中生有,幸好记者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帮了大忙。几年前在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橋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现象,无论过往车辆有无灭火器,某部门都强迫司机买一个新的灭火器,某报记者得到消息后及时赶到现场,过往司机尽管都很生气,可谁也不敢作证。由于记者事先考虑比较周到,带了照相机、录音机抓到了真实证据。事后,强卖灭火器的有关部门追到编辑部矢口否认,记者拿出手中的证据,从容以对。

三、“十拿九稳”并不把握

你认为你知道,其实你并不知道——是我们都会犯的一个致命的错误。

人们常用“十拿九稳”来形容判断事物的准确性,但采写批评性报道“十拿九稳”并不把握,必须要“十拿十稳”。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批评性报道的过程中,要尽一切努力通过证据和文件来核实材料的准确性,在采访过程中尽量搞清楚细节。实践中尽管我们有些新闻报道中的语气是肯定的,但仔细读一读,许多报道并不是靠记者直接观察采写的,我们都知道记者是极难看到盗贼破门而入和汽车相撞的。在采写批评性报道的过程中,“准确”是报道的“生命”。我们在采写批评性报道的过程中必须准确、真实。否则,便会削弱批评性报道的威力。

人民日报社记者曾采写反映某省煤炭厅领导以煤谋私的新闻,新闻说:“厅长党委书记利用职权安排子女,亲属十五人”稿子见报后,被批评者来状告人民日报,说我没有安排十五个亲属子女。于是报社派人去查找原始材料,果然有一名不是他的亲属和子女。

记得多年前中央某新闻单位的一名年轻记者,在山东临沭县写了一篇“借对话大吃大喝,被群众掀了餐桌”的批评报道,报道中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县委书记,赞扬了女炊事员勇掀酒桌的大无畏精神,一时轰动国内外,后来经过省地联合调查组调查复核,这掀酒桌一事,本系炊事员内部的杯水风波,和这个县委书记没有任何关系,对此,当时的山东省委专门下发了一个十七号文件,廓清了这名记者在报道中涉及到的一切问题。而被批评的县委书记也“因祸得福”,在调查中被发现是一名廉洁干部,并很快被提拔为临沭地区纪委书记。作家李存葆后来在《沂蒙九章》中曾以《“掀酒桌”掀出的纪委书记》为题,对此事作了详尽报道。今天再来看看那篇批评性报道、省委文件和《沂蒙九章》,真为当时那位新闻同行汗颜。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些都是用教训换来的,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必须汲取。

四、 “望、 闻、 问、 切”不拘一格

望、闻、问、切是中医判断病情的基本方法, 各种方法并用才能将病情看得准。在采写批评性报道的过程中,一些被批评的单位与个人往往对记者的采访设置重重障碍,甚至百般刁难,这就要求记者不能使用单一的方法。而要“望、闻、问、切”一齐来,因为,这时发“连珠炮”式的提问是极难奏效的。

采写批评性报道,为了确保采访的效果,记者应该提倡扎实、细致的“全感采访”。所谓“全感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动用“全感采访”不仅可以获得新闻事件及人物活动的基本情况,还可以捕捉新闻事件、人物形象、活动情节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深入现场是“全感采访”对记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全感采访”的基础,但深入现场仅仅是第一步,关键是现场感受,就是说记者要在现场进行全方位的感受。不深入现场,光凭打电话、看材料、听汇报,如此这般写出来的批评报道不仅索然无味,而且还容易失去公允,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穆青同志说:十八般武器,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事实证明,眼睛在开展批评性报道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眼睛是最不好防御的武器,美国某报的政治记者的任务是报道当时艾森豪威尔怎样同各州党的领导人磋商,再次提名他为总统候选人的问题,这个记者是代表们不认识的,她被女秘书误当成代表了,她混进了会场,装作漫不经心,可是她通过耳闻目睹写出的报道,却成为独家新聞,使当时的共和党领导人很懊恼。

有时眼睛和嘴巴配合起来,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刘少奇同志提出:调查询问要看对方的表情。“这次我提出了四个问题,与群众谈了四个问题,谈了两次,就摸到风向,我提了公共食堂八大缺点,一提大家就活跃了,你提出问题,要看群众是笑脸还是苦脸,是鼓着眼睛还是眯着眼睛,是昂着头,还是低着头,群众的真意是可以摸到的,这样你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

在采写批评性报道的过程中,有的记者在采访中不用询问这种基本方法,却仍可以写出较好的报道,这是因为,记者已掌握了报道对象的基本材料,所欠缺的也仅仅是消化和深化这些材料,并在其基础上找出问题和矛盾,这样,就不会影响报道对象,使他像平常一样活动,使记者观察得更客观,从容。

最后,还要运用思考这一武器,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有其独立性,记者要学会独立思考,有主见,不但要有宏观意识,有职业敏感,而且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只有不畏艰险,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才能探索出事物的本质,反映出新闻事实的真相.在批评性报道的采访过程中,思考是必要的,热情有余思考冷静不足,往往与事无补。

记者要勤于思考。首先要思考被报道的事实,以求全面认识和正确地把握, 批评报道刊发后,问题是否能够很快得到解决?在认真思考中去伪存真。其次,要思考实施批评性报道的切入点,以其达到最佳的批评效果。另外,批评性报道在选择内容上要考虑党和政府正在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做到有的放矢。

〔责任编辑:晓声〕

猜你喜欢
望闻问切源头活水启示
课外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写作教学策略之课本素材的利用
清镇市委离退局“望闻问切”开展结对帮扶
晚晴(2016年10期)2016-11-16 22:57:17
“望闻问切”有效开展内地西藏班高中汉文的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3:07:26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
考试周刊(2016年26期)2016-05-26 20:25:00
原文呈现,注入节选文本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