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多数教师认可这样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教代学的情况,致使学生课内知识掌握扎实而课外自主阅读兴趣不够、能力不强。因此,要想让语文学习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涓涓流淌的清澈溪流,必须抓住课外自主阅读这一“源头活水”。以下便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前提是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认识上的需要以及发现知识的信心。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文本的趣味和价值,产生阅读需要。比如在《安恩和奶牛》的教学中,笔者安排分角色表演,表现安恩与四个买牛人的性格与行为特征,再让学生结合文本评价表演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他们发现了文字的趣味与魅力,简短的几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就让人物活灵活现、形象鲜明,阅读就是发现,阅读也很有趣。利用好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他们就会在课后自主阅读和写作,语文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
二、主线是课前预习、课堂阅读、课后拓展
1.自主预习,“活”在课前
预习是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能让学生带着初读文本的疑惑和感悟进入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但很多学生是不会预习的,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笔者要求学生预习分五步:(1)根据自己的喜好,读全文,标段落;(2)发现生字词,借助书下注释或字典解决字音字义,仍有疑问可留待课堂解决;(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4)细读课文,找一到两个喜欢的句子评点,可从写作手法、作用等角度分析,每节课精选优秀的评点在课堂上展示,既是表扬又是示范,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原来句子还可以这样评点;(5)提出一到两个问题,没有经过思考的学生无法提出问题,更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优秀问题展示、全班表扬等方式,学生会为了提出高质量的与众不同的问题主动思考,提高课外自主阅读的质量。自主预习,让学生提前思考、活动起来,为课堂的自主阅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自主阅读,“活”在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有疑惑的到底是什么,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孔乙己》,笔者对人物形象分析进行了简短的指导后,让学生分组找特别感兴趣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找动作描写的小组不仅找出了“排”、“摸”、“走”等字,有一位学生还关注到了两个“放”,提出“两个都是‘放,小伙计把钱放在门槛上,孔乙己把钱放在小伙计手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问题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小伙计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慢慢变得麻木冷漠,他嫌弃鄙视孔乙己,所以放在门槛上,而孔乙己真诚善良质朴的性格让他必然会把钱放在小伙计手上。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让笔者发现了他们智慧的闪光和自主阅读进发出的热情,谁说他们不会阅读,谁说他们不爱语文,只要给他们机会和平台,他们会有超乎你想象的优秀表现。尊重学生体验的自主阅读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产生思维的碰撞,激起美丽的涟漪,课堂灵动了,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也就提升了。
3.自主拓展,“活”在课外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不仅要通过一个个“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更应唤醒学生阅读的热情。语文素养的提高,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有了课内的激趣和方法指导,还需要在课外大量自主阅读。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广阔的课外世界,需找自主发展的丰富源泉。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笔者跟学生聊苏轼的生平和趣味小故事,为古诗文的“知人论世”打下基础,让学生感受到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介绍《苏东坡传》这本书;学习了《窗》,笔者介绍学生阅读《最后一片长春藤叶》、《麦琪的礼物》等小说,让他们更深切地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此外,笔者还自编课外美文阅读资料,精选名家散文,如迟子建、林清玄、汪曾祺等人的作品,让学生赏析或优美或有哲理的佳句,再结合自己的感悟写读后感,课上用几分钟时间推荐学生优秀的赏析文字,指导课外自主阅读,收效甚佳。
总而言之,初中生语文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以学生为本,以保护学生阅读兴趣为前提,以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自主阅读、课后自主拓展为主线。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将自主阅读的“活水”注入语文学习,语文学习必将成为丰盈而永不枯竭的清澈溪流,涓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