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内外的心灵之旅

2017-01-16 01:10陈雯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设想候鸟鸽子

陈雯

[教学目标]

目标1:朗读、赏析描写鸽子的词句,比较父子对待鸽子的不同态度,认识父亲的人物形象。

目标2:找出父亲联想到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正反两方面事例,结合议论中的修饰语赏析,通过讨论等方式,感受自然的美丽与残酷,从而体会叙述与议论结合中“恬淡和谐的思绪”。

目标3:结合实际生活,走出对动物的喜爱和怜悯的感性认识,并能说出对“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的理性思考。

[教材分析]

文章通过父子俩与一只受伤的鸽子的邂逅,展开了一段心灵回归的旅程。阳台内父亲、儿子、鸽子三个生命的对话,引起了作者对于阳台外自然所有生灵、包括人类自己的生存思考。城,建于自然之上,却吞噬了自然;人,生于自然之中,却远离自然。物质文明的电车飞速行驶,甩开了精神情感的故乡,远离了大地母亲的心音,走向了毁灭自己的终点。作者希望通过一只受伤鸽子、一片富饶草原的正面呈现,以及对一块楼下草坪变化的反应、对乱食珍禽、射杀鸟类、扑捉蜻蜓等行为反面呈现,在记叙中夹杂议论,一切不在于“封不封”阳台,感情也不止限于对动物的同情与怜爱,而在于针对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矛盾,提出了“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引起读者对于自己、对于所有生灵生存状态的思考。这是觉醒,更是责任。

[学情分析]

首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学生的认知可能会过多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而对于上升到对于现代都市存在的“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层面存在困难。

其次,学生在此之前接触的文章少有议论的成分,因而理解上容易出现困难,结合新课标对于学生阅读的要求,需要了解议论表达方式的情感基础和运用方法,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重难点分析]

1.重难点

(1)分清文中议论与记叙的语句,找到父亲“不封阳台”的思想变化的语句,从而了解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2)将学生对自然认识由喜爱、怜悯提升至对于文章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性认知层面。

2.突破方法

(1)通过比较儿子和父亲对于“封阳台”这一表象的认识,启发学生思考父亲想到的阳台外的天地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对于议论语句中修饰语的关注,朗读课文,理解父亲“恬淡和谐的思绪”。

(2)通过小组讨论,由课文词句朗读延伸到课外材料拓展,表达自己的看法,达到一个现代人对于“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展示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关注细微,感触世界

导入:在一方澄澈透明的院落里,苏东坡看到了月色中闲人的超然,在一条僻隅燕园的幽径旁,季羡林听见了古藤萝哭泣的沧桑,是啊,细小的事物总会在不经意间闯入我们的世界,叩击我们心灵的门扉,就像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这只鸽子。

2.阳台内外,思绪延展

师:请你浏览课文,了解发生的故事吧。

A.阳台里的世界。

(1)体会鸽子生命的鲜活可人。

师:老师想问大家,读罢文章,你觉得这对父子起初的争议何在?

设想:看到落在阳台书架地下的鸽子,父亲“要封阳台”,因为这能阻隔城市的喧嚣、开辟出活动的空间儿子却舍不得鸽子,说“爸爸,明天还封阳台吗?”

过渡:父子的争议都源于一只“不速之客”鸽子,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只鸽子呢?请放声朗读文章第3~6节描写鸽子的句子,圈画出令你震撼的词句,想象此时儿子看到鸽子心理。(引导学生细读文章,体会自然界生灵的弱小、通人性、有真情的特点。)

设想学生:文章第3节中这样描写鸽子“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正在孵育的两只鸽子蛋”、“血痕”,儿子看到这些时是“惊喜”的,他会想:“这是只多么可怜的鸽子啊,受了伤还要孵化鸽子蛋,要是阳台封了,它会死的。不能封阳台啊!”师引导:为什么这只受伤的鸽子会让儿子忍不住怜惜呢?生:鸽子虽是动物,也会恐惧,也懂得有抚养子女的责任。

(2)引出父亲与儿子思考境界的不同。

师:鸽子和人一样,都是鲜活的生命,多么惹人可怜的鸽子啊。儿子是惊喜的,也是忧虑的。而此时父亲的感受如何呢?他想到了什么?

设想学生:文章第8节鸽子“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他想到了冯至的诗句。师:父亲的看法要比儿子成熟许多了,让我们齐读一下这段诗好吗?生: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

过渡:充满情感的鸽子的故乡,这故乡许是儿子走进的那个新奇的世界吧,故乡里已经不是阳台里的世界了,那里还住着哪些生灵呢?让我们随着父亲的思绪一起走进“阳台外的天地”吧。

B.阳台外的天地。

(1)认识议论表达方式。

活动:请浏览文章第9-13节,找出你不懂的词句来。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将不会的问题汇总提出。先让学生说一说不懂的句子,

(2)理解父亲的思绪,体会文章主旨。

设想学生问题一:第9节悖论的意思什么?

引导:父亲是对这一点的感触最深来源与什么事件呢?生:内蒙古草原的美丽,大喊“我回来了!”兴奋,趴在地上的情不自禁。引导:这些都是享受自然的美好吧,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呢?生:第1节,原来住在萋萋荒草、幽幽土路间的人儿,已经于自然隔离很久了,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让人已经忘却了自然的呼吸与温度,此时人亲近自然才会有真实的心跳。结合生的自然体验理解“疯狂”的行为。师:心跳里有哪些美妙的画面呢?试着用几句诗歌描绘出来。生:风吹草低见牛羊;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引导:当现在看不见自然、听不见自然时,你对那份美景的感情是怎样的呢?生:渴望、期盼师:这就是我们人类对于自然最真切的体验。当汽车的鸣笛充实耳畔,找不到夜晚的美妙月色了,便是物质文明带来的与自然的分离,也是精神上的失落感了,人,生于土地,却拘于高楼,长时间的远离宁静的宣泄,自然不能很好的倾听自己的心跳。

设想学生问题二:第12节,对大自然的呐喊、哭诉的理解。

过渡:而人类在享受自然的美妙时,并不是像自然对我们那般亲近了,人类对这方平静的家园都做了什么呢?生:第10节捕食珍禽、贩卖青蛙、捕捉蜻蜓等。师:请你读读这段排比的句子,让大家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好吗?生:朗读“酒楼门口……捕网”。师:这时的语速可能会愈加急促,因为作者的心中越发不平静了。齐读一遍这些的文字。感受那份焦灼与痛苦。(通过朗读强调破坏的残忍,交待自然无情的原因,体会自然的可怜与人类的可怜)(设想生遗漏第11节楼下草坪的破坏)引导:在作者的记忆中,就亲眼见过这种破坏。生:楼下的一块草坪。过渡:草坪没有了,抹去的儿子成长的记忆,而一切都没有的时候,大自然便不再温顺,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这样的结果。生齐说:第12节:咆哮的洪峰,焚毁的山林等。

设想学生问题三:第10节,对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过渡:这是自然的另外一面,也是我们现如今常见的一面,阳台外的天地里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鸟之殇”:(将学生注意力由对动物怜悯逐渐引向对人类自身的思考)某年十月,一段拍摄于湖南省罗霄山脉的大山深处的12分钟的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在网上热传。志愿者李锋和他的两名同伴先后8次、前后历时一个月,在大山里坚守,直击了候鸟迁徙道路上的杀戮。“千年鸟道”在每年的秋天要迎来全球数十亿只候鸟的迁徙,是后候鸟的必经之路,近年来这些地区大规模捕杀候鸟的行为,使这条“千年鸟道”成了众多候鸟的“险境”,有时,一晚就有成吨的候鸟丧命。捕鸟的人大致分为这样三类:第一种是村民,他们上山打鸟只是为了改善伙食,设备很差。第二种是职业团伙,他们会霸占一个山头,设备非常专业,打的鸟全部用来卖的,甚至形成一条龙产业链,其中有一部分甚至从北到南跟着迁徙的候鸟一路捕杀。第三种是拿着猎枪过来寻乐子的,拍摄时经常见到挂着广东、江西等地牌照的豪车,他们带着美女和啤酒,提起鸟枪,撑个雨伞来体验打猎的“贵族”生活。他们完全把打鸟这种行为娱乐化了。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志愿者说:“可怕的是人的思想。”

活动:讨论交流。师:看了文中三类捕鸟人和李锋的话,你是如何看待“鸟之殇”这一现象呢?设想:鸟类很可怜,人类太残忍。引导:本是天地精灵的鸟儿,在人类的残忍杀害下几近消失,仅是同情鸟类就够了吗?生:反思人类自身。引导:这三类人分别有何好反思的呢?生:捕鸟的原因各不相同,一类人是疲于生计,一类则是忙于赚钱,更甚者是奢华玩乐,不应该建立在肆意杀鸟的基础上。引导:如果说他们的生命是值得珍惜的话,鸟儿的生命也不卑微,生命,是——平等的。那么如何理解李锋的话呢?生1:他们都忘记了一点准则,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论贵贱,只有在观念上懂得与动物平等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共处。生2:没有了鸟类,人类将失去的不仅是鸟鸣花香,而将是美好的生命,这也包括自己的生命。过渡:大家和作者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作者也提出了这样的忠告,我们端起课本,一起朗读第10节“人……毁灭自己”。

3.收拢全文,感悟生命

过渡:当想到这些,作者转身,看见书架下“咕咕”叫着的小鸽子,看着的带血的翅膀,作者决定不封阳台了,当初和儿子的争议也没有了,仅仅是因为可怜鸽子吗?生1:不,是对生命的尊重。生2:是对自己的反省。生3: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总结:这次邂逅,于儿子,是一次小小的奇遇;于鸽子,则是一次大大的冒险;于“我”,是一次关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于读者,于你,这又是什么呢?

[作业设计]

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在“每日语文”本上写下对标题“明天不封阳台”的个性理解。

猜你喜欢
设想候鸟鸽子
鸽子,飞吧
鸽子高高飞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小鸽子,飞起来
小鸽子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洋候鸟”回闽过年
“0”与世界末日
跟踪导练(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