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竹远
“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该说法与我国的“学问”二字有着不谋而合的同工之效:在学习中形成疑问是探索发现的前奏,在疑问中求知探索则是学问越来越大的重要基础。语文课堂,正是疑问不断产生和疑虑不断消解的重要阵地,产生的裂变效应使得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探究、总结、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提问重在适时、适度,多以问题预设为前沿,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深入揣摩和比较剖析,方能产生“她在灯火阑珊处”的大彻大悟之感。
一、疑难处,恍然大悟
学启于思,源于疑。有疑便要问,方能消解心中的困惑。抓住学生的疑问适时指导点拨,引导他们在逆向反思推理的过程中发现蛛丝马迹,定会与问题产生一定的认知焦距点。抓住焦距点,引导学生多关注文本内容,结合前后语境内容,反复阅读深入猜想,能从相应的疑点中找到相应的问题症结所在。
多鼓励学生圈画疑问难题,引导他们带着疑难阅读,带着问题深思,更利于他们获得全面感知体验。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指导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紧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场景所表现的各异情感,要求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做笔记的形式,找出表现不同心情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就“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景物特征,探寻鲁迅先生有趣的童年生活。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照反思,让他们在体味作者的同时,在返璞归真表达特征中获得更多的恍然,于是自然便产生“叙真趣,述真情”的心理。这是语文学习“不二法门”之大悟。
把握疑难之处,多给学生提供自我研读和深思的时间,让他们在主动尝试和自由探究中获得感性认知,引导学生结合前后语句表达,多注意语境环境氛围变化,让他们在自我尝试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理解深度。重视设问,引导学生就自己的疑难问题分步骤作答,按照一定的难易程度,主动选择相应的问题予以作答。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中的表达意境,换位思考其中的表达,让他们在主动感知过程中生成灵性的思维感知,发现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二、细节处。匠心独运
从细节中挖掘深层的信息,在体味到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能够辨析其用法及独具匠心所在。紧扣细节,从中嗅出特有的味道,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于细节处设置一定的思考题目,让学生在深入挖掘的过程中感受深刻文意和底蕴内涵,更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丰富思维,形成有效的感知。在细节处设置问题,能对指导学生全面思考和运用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在讲授《藤野先生》时,围绕“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手法,可针对其中的事件设计一定的问题,如藤野先生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讲义,表现了其什么精神?藤野先生对“我”绘的解剖图中错误毫不留情地指出,说明了什么?从这些细节中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及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体味作者在细节运用上的匠心所在,也就自然明白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针对教学内容细节,多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留意作者的表达细节,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素材中寻找可探究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认知感悟体系。在问题细节选择上,应该以学生客观真实认知理解为基础,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有一定的明确思考目标和方向。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一些细枝末节中引导学生潜心思考和主动交流,让他们多关心细节,揣摩其中表达意图及意义。
三、比较处,纵横捭阖
比较是学习的最好方法,能使学生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产生深刻印象,便于理解识记和加深运用。运用纵向比较,能使学生在了解前因后果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思考感悟,利于他们在有效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有整体通盘考虑的打算。运用横向对比,能使学生在拓面深思的过程中更加主动查找问题,形成有效的探知策略与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和主动交流,能使留白更有情趣性。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可建议学生纵向比较思考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以及宣布散学后,前后心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思考韩麦尔先生以及许多听课的人们在最后一堂课上心情有什么不同,以这样的形式来进行设问,并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自然就会明白母语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和爱国的桥梁,学好母语就是爱国的最好表现。
在比较提问过程中,应给学生相应的思考策略方法,让他们有自我思考参照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的问题应该突出一定的开放向,让学生能够针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前后纵向比较,推理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根据横向的对比发现更加有意义的现象,剖析其中的原因。关注学生的沉默,在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时,可引导学生针对某种现象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尝试对比的方法,帮助他们剖析其中的原因,让他们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理性思考的内驱动力。
四、主旨处,提纲挈领
抓住主旨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以整体性的主旨问题为导向,能使学生在领悟表达用意的基础上,在提纲挈领的筛选信息中获得更为全面的感知体验。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主题引导问题,能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和全面品味的过程中掌握表达的精髓。多给学生提出主旨类问题,让学生集中精力去主动思考感知,更能使他们在开阔视野和思维的过程中展现无尽活力。如,在《范进中举》教学中,可结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扭曲,揭露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主旨大意,引导学生就范进在中举前后不同神情以及其岳父和乡邻的态度变化,深入思考:造成如此大的悬殊,说明了怎样的世态?这样炎凉的世态,社会根源在哪?学生通过这样的主旨式提问,能围绕问题设计意图主动拓展延伸,加深感知。
教师在针对主旨处设计问题时,应该不忘作者、文本人物等表达初衷,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和作者以及文本人物对话,让他们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不断拓展思维。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可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认知感悟和生活阅历进行主动归纳,让他们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语用技能。
如前所言,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值得玩味的学问,把握提问的艺术性和时效性,适时追问、深入引问,让学生在自我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有所启发,自然便有“豁然开朗”之感。创设具有坡度的提问,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主动选择和灵活应答,多留意问题,以横向对比和纵向延伸的思维,主动与文本、作者对话沟通,揣摩主旨意图,如深理解感知,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