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孔洋
〔关键词〕危险期;美好回忆;青春期
当校园中青春萌动,尤其是当自己班上出现爱情萌动的时候,大多数班主任老师的反应是慌、怒,真希望自己就是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在他们中间划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被强硬“划”开的学生,要么迫于权威,压抑自己;要么勇于反抗,“其奈我何”;要么调整战略,暗渡陈仓。从长远来说,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笔者结合实践,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高三新学期刚刚开始的时候,班上就出现了“另类”的一对。表现为上课时精神恍惚,互递纸条;下课时精神抖擞,把教室前的栏杆趴遍。我从班长那里了解到,两人已进入“沸腾期”。女生从高二开始时就参加美术专业培训,准备报考美术专业,而男生为了陪伴女生,高二暑假后也进入了校外的美术培训班。两人在培训班出双入对,给他们上课的老先生虽也提醒过,但无济于事。
开学后,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了这一“问题”,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那段时间,他们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质量非常糟糕,所以我经常分别找两位同学到办公室,针对他们在近期考试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辅导,对他们的作业进行面批。几次之后,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特殊关注,觉得老师知道了他们的关系,只是不挑明而已。他们的亲昵行为慢慢有所收敛。第二步,安抚家长。我曾经就女生的表现跟她的家长沟通过,她的家长很快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女儿的情况,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在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这名女生之前的生活学习状况,这位女生之前从来没有交过男朋友,并且小时候长期住在外婆家,跟外婆最亲近。我建议家长不要心急,也不要急于跟女儿挑明这件事情,可在周末的时候,经常把女儿带到外婆家,让外婆开导她。我还请教了心理方面的专家,断定这种感情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短则三月,长则半年。这样,家长有点放心了,我也静观其变。后来,女生在校的表现积极多了,面色也好了许多,也经常跟其他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了,好像卸下了沉重的负担。第三步,强化升学目标。学期初的时候,我让班上的每一位同学为自己设定了升学目标,高三开始了,大家都在奋力拼搏。可是这时候,该男生却郁郁寡欢。我经常在班上表扬那位女生的进步,课后经常找该男生聊天,跟他谈升学目标与目前学习方面的困难,鼓励他奋起直追。高三下半学期自主招生后,男生确定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大概是4月份的时候,我问班长,两人表现如何,班长说,两人在学期初就分手了,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不一样。若干年后,偶遇该男生,男生说,那个时候真的很懵懂,但是当自己把努力学习、追求上进当作重要目标,就有了动力,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要感谢老师的帮助。
12~18岁被视为危险的年龄,因为在这个年龄,青少年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与社会认同发生了矛盾,他们要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社会期望,爱情萌动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这个时期学生出现恋爱的倾向是很自然的,老师不必惊慌。但是无论从学校的教育功能还是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说,都必须稳妥地处理好这一问题。
二、陶冶情操,转移情感
青春是人生链条上最美丽的一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表现出了他们生命中最具活力的一面,他们对理想的追求也五彩缤纷。对他们出现的青春萌动,教师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埃里克森认为,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自我整合能力有所提高,希望能够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尤其关注自己在同龄人面前的形象,他们希望展露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但又感受到外表与内心之间的差异。如果重要的长辈对他们表示真诚的赏识,而不是空洞的赞扬和牵强的鼓励,将有助于他们自我同一感的形成和巩固。
高二上学期,一位女生上交的周记里出现了敏感的内容,尽管写得很朦胧,但是我通过那些文字意识到,这位女生“有心事”了。周记里,女生写了一个故事,类似郑愁予的《错误》,尽管用的是第三人称,但是根据这位女生平时的作文风格、情感逻辑,我推断故事里的女生就是这位学生本人。这位女生性格内向,如果直接找她谈,可能谈不出什么结果。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下午放学和晚自习之间的这段时间,我把周记本带到教室里找到她,跟她分析“故事”。我说,这个故事写得很美,但是缺少一些内容,语言方面还可以进行一些修改。于是,我们花了半个小时把这篇短的故事分成了四个片断,每个片断又加了小标题和题记,明确了故事里的人物。第三天,这位女生交来一篇非常漂亮的关于友情的好文章。后来,我把这篇文章推荐出去,发表在了《课堂内外·创新作文》(2005年7、8期合刊)上。文章发表后,我在班上表扬了这位女生。高三毕业后,这位女生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大学。
后来,她给我打电话说,虽然自己学的是工科,但还是喜欢写作,写作确实能带来很多乐趣。我问她,她的那位白马王子呢?她直言不讳地说:“老师,我知道您那时为什么要帮我修改那篇作文,那段时间我确实很迷恋隔壁班一位男生,那位男生经常约我,我有几次没有拒绝,但总觉得两人在一起不合适,两人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拒绝,该不该分开。修改作文之后,我心里就明朗了,文章发表之后,我更觉得自己是有情趣有追求的,但是他呢,虽然长得很帅,却没有什么理想,我们不是一路的。”她在博客里写道:“等时间消磨了年轻时的幻想和狂热,那些回忆,就像窗台上的灰尘,被轻轻地掸落,轻轻地游荡在空气里,散落在时间的荒原上……”修改了一篇文章,也修改了一个学生的青春轨迹。
三、回归理性,自我修复
有些“纸条”虽然表明了学生的某种情感,但老师也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一情感背后的真相是怎样的,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和程度。有时候,老师看到“纸条”后会急急火火地找双方“当事人”,而事实上,事情可能远没有预想的那么糟。有些可能只是情感萌芽,还有些可能只是一时的朦胧心情。
有一天,有个班级的一位女生没有去上早操,为此,年轻的班主任在三楼的楼道里当着许多同学的面大声训斥那位女生。后来我们才知道,校刊的编辑找过那位班主任,告诉他,班上的一位女生喜欢她的班主任。那位女生给校刊的一篇文章里写着:“安,握笔的右手颤抖了许久,还是写出这个字来了,却是几次彻夜难眠。那个早晨,风很大,可是学校组织跑步,我不能参加,又不敢留在教室,也不敢对他说。只有在安的课上听得痴了去……一次去买书,我的手停在了琼瑶的成名作《窗外》上,不可遏止地,手又抖了起来,想起了书中的那个故事,突然明白了书中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泪。看的时候不懂,而能够懂的时候却已深陷其中了……”
安老师是在用特殊的方式“教育”那位女生。虽然我不能判断安老师这样处理这件事是否合宜,但结果还是不错的。高三毕业前夕,那位女生的作文《最远的和最后的》里有这么一段:“一直以为自己很幸福的,被很多亲人爱着,痛,并且快乐。可是所有的骄傲,所有的自尊都在那天的风里抖落得干干净净了。是他让我从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恍然悔悟,也许在这个世界上走到最后,再也没有爱你的人了,那么你就必须坚强,学着自己爱自己,自己照顾自己。‘从此,王子和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可现实往往都不。”当安老师把这篇作文给我看的时候,我觉得他至少让这位女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爱。这个原本可能会很纠结的故事有了一个干净明了的结局。安老师用一个比较理性的方式,让这位学生承受了“单相思”被割断的痛苦,然后让她自己去修复。学生毕业的第二年,在网上的日记里提到以前的那件事,说“那是一个荒唐而美好的梦想”。
四、呵护虚荣,直面现实
几年前,也是我教高三年级的时候,平行班的一位班主任跟我聊天,说她了解到班上的一位男生很失落很痛苦,因为他经常给国际部的一位韩国女生写信,可是从没收到回信。老师觉得很难办,如果劝慰他,那就等于认可甚至鼓励他的这种行为,如果批评他,又加深了他的自卑和烦恼。
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只要提供一个公式化的解决方式或原则并不困难,可是我对事情并不十分了解,我担心我的建议可能误导老师。我是这位男生的语文老师,比较了解他,我觉得可以先倾听一下他的想法,也许真正的问题并不在这里。一次午饭过后,我正好跟他一起走。男生问我:“老师,您教韩国学生HSK课程,是不是很有趣?”我说是很有趣。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题目是:“一听说出国没他的份儿,他 〓〓〓〓〓傻了。”有四个选项是顿时、不时、暂时、及时。我问他会选哪一项,他不假思索地选“顿时”。我跟他说:“准备考5级的韩国学生遇到这个问题是要考虑一下才可以做出来的。”男生顿时傻了:“不会吧,他们汉语水平是这样的?”我说:“是的,一个班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有的水平高些,那些水平差些的连进行基本的汉语对话都比较困难。”他若有所悟。我看到离教室还有一段路程,就直接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了?”他看到我的眼神,感觉我洞察了他的心事,就跟我谈起了那件事。通过他的陈述,我觉得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他写信给韩国女生的确是对那女生有点好感,但更重要的是受到班上其他男生的怂恿,二是交流不畅。这件事有点恶作剧的意思,但因为没有成功,所以他觉得很没有面子。其中第二点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我问他:“那些信有多长?”他说都在500字左右,除了表达好感之外,主要是问她一些韩国的习俗和她以后准备考哪所大学。我问他:“你确定那位女生能看懂?”他回答:“不一定。”我继续问他:“如果她看不懂的话,会怎么办?”他说:“会不会找别的同学看?”我问:“还可能给谁看?”他有点害怕地说:“不会交给老师看吧?”我说也是有可能的。可能是他以前听我说过韩国老师用棍棒惩罚韩国男生的事,他刚才还有点红的脸又变白了。至此,我基本上了解了,他的情绪可能不是失落痛苦而是有点焦虑。我问他:“你觉得那位女生有没有可能喜欢你?”他想了想,回答说:“她只是高二年级的时候来我们班旁听过语文课,对我应该是没有什么印象了。以后也不知道会怎样,可能毕业之后都遇不到了。”我说是啊,韩国留学生通过HSK考试之后,只要有个像样的成绩就可以进入国内比较好的一本大学。毕业之后一般会继续读研或回国,留在中国工作的并不多。男生很感慨地说:“过几年都不知在哪里了,就当是做了个梦吧。”我说:“醒了就好。”男生很欢快地回到了教室。后来上语文课,我发现他的眼睛又重新明亮有神了。当这位男生面对现实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只是一时的冲动,因此不会产生心理阴影或伤害。而作为老师,在这类事情上最好的教育效果可能就是保护学生不受伤害。
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应该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价值追求。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强,作为教育者,有责任精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平稳地度过危险期,使他们身心愉快,享受被关爱带来的幸福,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中学东校,上海,201306)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