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探析

2012-04-29 00:44王欢崔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

王欢 崔超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

一、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1. 社会方面

(1)教师职业的高期望。社会对教师赋予了高期望,过高的社会期望、片面的外界评价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负荷和压力,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角色模糊甚至产生冲突,限制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发挥,这也是教师进入高原期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的角色转换如果出现了问题,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家长以及学校的批评,使教师体验到更多消极情感。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要求,他们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道德的指明灯。社会期望带来的种种压力,给教师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使他们疲倦、厌烦, 工作热情下降,学习动力减弱,从而陷入“高原现象”。

(2)责任要求与现实待遇的落差。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并没有给教师带来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这种不对称体现在教师的工资待遇上。教师的工资、住房等物质条件相对较差,这样的落差会使教师产生严重的不平衡感,教师可能会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以低投入、消极怠工等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平衡感,也可能对教育事业产生动摇。

2. 学校方面

(1)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技能的成熟化也容易使教师出现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由于工作内容相对不变,教师对该学科教学的兴趣逐渐减弱,体验到的成就感逐渐下降。另外,由于长期从事相同的工作,教师的视野被限制,找不到新的突破口,很容易形成“得过且过”的心理,凡事都习惯应付而不认真钻研。

(2)教学质量的高要求。过多的考试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匮乏,有些教师同时担负着几门课程的教学,更有甚者,同一教师同时担任两个年级的课程,大大地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另外随着班级学生数量的增多,每逢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繁重的工作常常使教师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

(3)学校激励机制的匮乏。在某些学校,教师缺乏自主性,职称评定的论资排辈现象造成了教师职业认同感和满意度降低,积极性下降,进而导致“高原现象”的产生。此外,许多学校领导喜欢采用克扣工资等形式作为惩罚的手段,使得教师工作热情降低。

3. 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因素,如性别、年龄、教龄、受教育水平等,也是影响“高原现象”的重要因素。惠善康、曹健(2010年)的研究显示,男教师出现高原现象的比例高于女教师;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出现高原现象的教师比例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学历水平较低的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所需的时间较长,他们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职业发展的“静止期”。此外,气质、性格等内在因素也影响着教师“高原期”的出现。

二、处于职业生涯“高原期”教师的特征

1. 职业态度淡漠

具体表现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主动性降低,缺乏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产生怀疑,缺乏认同感;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储备出现滑坡现象,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愿意备课,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模式应对学生,致使整个教学活动沉闷、缺乏生机与乐趣,并显得程序化;对与其职业相关的刺激缺乏反应和洞察力;行为上独来独往或者喋喋不休;人际关系不和谐,得过且过。

2. 职业角色模糊

处在“高原期”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在教师和其他社会角色之间转换,在其工作领域内,不能按照社会期望来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认识很模糊,对自己的义务、责任缺乏清晰而一致的认识,工作时显得无所适从,常常按照“最小努力原则”扮演职业角色。教师职业角色模糊,将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

3. 职业情感脆弱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是处于“高原期”的教师职业情感很脆弱。他们对于学生爱的情感逐渐淡漠,表现为持续地精神不振,情绪抑郁,教学倦怠,易怒,内心空虚,自我评价低,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对他人容忍度降低,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对外界和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对前途悲观失望。

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应对措施

1. 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环境是指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价值观。为了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应该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减负,还教师一个平和的生存环境。引导全社会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认识,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

2. 学校环境的改善

(1)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的设置中,最为重要的是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引导个人目标与个人努力相联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个人需求。当教师达到预定目标时,学校应该通过有效途径给予激励。设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从而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2)人性化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级、课程与教师的合理配置;二是建立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给教师一定的成长空间。前者要求在课程与班级等的设置上,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明晰自我期许,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成就,增强教师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强教师在课程安排上的自主性,提高教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后者主要是指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给教师以情感支持,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学校支持系统的建立能使教师取得更大的进步。

3. 教师的自我应对策略

(1)提高对职业的认知。不仅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要解读教师职业的责任,认识教师职业的使命,实现自身价值。唯有如此,才能产生愉悦感、成功感等职业情感。这种被激活的职业情感又会成为促进教师全面辩证认识职业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设定恰当而多元化的职业目标并努力实现职业目标。

(2)增强适应能力。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承担比其他职业更大的压力,因此教师应理性地认识这些压力与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素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信心、耐心、坚强、乐观、宽容、幽默等性格。提高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掌握心理调适的策略,并增强体质,以适应高压力工作环境的需要。应该在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来培养和提高职业韧性,重塑健康的职业生涯。

(3)调整情绪。客观认识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化解。当发现自己处于职业生涯“高原现象”时,既不能无动于衷、听之任之,也不能惊慌失措、谈“高原”色变,而应积极面对现实,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由此产生的挫折感、自卑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情况,积极寻找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要充分利用资源,主动寻求帮助,求教有经验的同事、好友、心理学家、教育专家、领导,甚至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使之得以化解。

总之,社会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应该给予更多关注,降低对教师的期望值,提高教师的待遇;学校应该进行人性化管理,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教师也应从自身努力,一方面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学会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顺利度过“高原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4)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西部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