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2012-04-29 23:00田春雷杨萌
中国市场 2012年9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深度

田春雷 杨萌

[摘要]校企深度合作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要求校企双方全方位地进行深入合作。但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质量和目标的实现。本文对如何能更好地推进双方深度合作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使校企双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深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37-02

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校企深度合作成为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机遇和参与社会激烈竞争的主要选择。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机制,既彰显了高职人才培养特点,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意义重大:

第一,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岗位存在于用人单位,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因此高职院校通过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深度合作,有效对接,来确保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能够充分满足行业需求。但教育自身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使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社会、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因而,以校企深度合作为纽带,注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培养出的学生符合企业、行业、社会的需求,有力推动高职院校今后的长足发展。

第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第三,体现高职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指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深度合作正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最有效途径。

第四,彰显校企规模效应。只有校企深度合作,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规模效应,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面对一批合作企业,培养的是一批技能人才,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批企业技能人才紧缺的现状。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第五,人才培养速度加快。校企深度合作,是走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快车道的捷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使用这种培养方法,与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相比,效率更高。

第六,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校企深度合作,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佳措施。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切实体现。

第七,实现一举多赢目标。随着双方深度合作领域的扩大,合作程度的加深,接触点的增多,相互依赖性也在增强,才能实现一举多赢的目标。于学生而言,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佳平台,加快了自身发展速度;于学校而言,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良好契机;于企业而言,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于社会而言,能够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2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

21双方认识不足问题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等的“互利多赢”。但从当前一些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校企双方都还认识不足,对校企合作理念的理解流于形式;甚至一部分院校错误的认为校企合作完全没必要;部分企业片面地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只需要提供岗位接受人才,并择优录取就行了,没必要做更多投入……以上诸多错误认识,使当前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22学校推进力度不够

近年来,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倡导发展校企合作项目,但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仅限于纸上的协议,只是为了应付各级的评估检查,突击签订纸上校企合作协议书。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对校企合作的推进缺乏力度,对“2+1”、“订单培养”、“双证制” 等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处于模仿,生搬硬套的状态,使校企合作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成为某些院校赶“时代潮流”的一个标志,致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深度合作无从谈起。

23企业缺乏合作热情

校企合作本是互利共赢、多方获益的举措。学校将校企合作的结晶——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直接输送给企业,典型的“取之于企用之于企”。但很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却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只注重看得见的眼前利益,而忽视人才培养的长远利益,从而不愿意投入资金、设备与学校进行长期的深度合作,缺乏合作、投入的热情,使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

24合作运行过程问题

合作是双方的,但学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的行业领域,二者在合作模式、运行机制、管理理念等方面难以做到思想一致、步调统一,存在各管一摊,互不沟通,缺乏交流的弊病,致使合作流于形式,仅限于浅表层次,双方合作运行失调。而这种合作,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合作还有很大差距。

25学生实践存在问题

此类问题均由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想法:上大学就意味着自己是“白骨精”一族——白领、骨干、精英。而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双方友好合作,给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创造一线工作的机会。而很多学生理解不了,认为大学生是脑力劳动者,到企业一线实习、干活,他们难以接受,往往错误认识工学关系,认为一线实践耽误了其正常的学习,是“工”影响了“学”。因而,持不接受态度。其次是怕苦、怕累思想。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一线工作人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部分学生由于突然从脑力学习状态转到体力工作状态,体力上短时间内不能适应,更以各种理由推辞,搪塞,不愿去,不想去,有的抵触情绪还很强烈。

3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措施

鉴于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第一,提高理论认识水平。高职院校要正确贯彻“产学结合”思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摒弃形式主义,将工作做到实处,切实做好校企深度合作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考评机制;校企双方零距离接触,积极接洽,良好沟通,促使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第二,增强学校推进力度。目前“纸上协议书式的合作形式”使得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现状,高职院校要积极转变思想,认识到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性及广阔前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为企业积蓄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既彰显了高职院校人才理论结合实践的培养特点,又得到了学生、合作单位高度认可,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望。实现办高职教育“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使学校在高校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JP2第三,建立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双方不以牺牲对方利益为前提,而是通过深度友好的合作,扩大、倍增双方的共同利益,这是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延伸的生命力之所在。首先,学校从企业获取资金、设备、实训场地、一线技术指导教师;给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获得为学生提供一线实习岗位等资源。其次,企业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获取师资并委派人员到学校进修,提升员工素质;学生在企业就业,可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校企合作双方凭借彼此的品牌效应提高社会美誉度,共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第四,协调合作运行过程。首先,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顺畅运行有赖于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联动管理机构。双方及时就合作、实习、用人、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歧进行沟通、协调、解决,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健全校企深度合作管理制度,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校企共搭信息交流桥,双方互派相关人员定期走访、考察、学习、交流,及时反馈信息,扩大双方的合作范围与影响力度。其次,完善校企合作平台。一是完善企业帮扶平台,学校努力帮助合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派遣教师授课,并积极提供教学场所;二是完善专业建设平台,建立好专业建设的专家指导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三是完善合作纽带平台,以行业、企业作为切入口,建设好校企合作联盟。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长效双赢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建设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第五,加强学生教育工作。为了使校企深度合作、顶岗实习能够顺利实施,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工”与 “学”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校上学”与“企业顶岗”之间理论结合实践的关系;帮助学生合理定位,调整心态;引进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有效降低学生顶岗实习时的陌生感。学校应该从思想、理论、技能、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为校企深度合作、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校企深度合作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要求双方全方位地进行深入合作,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中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长足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康兴娜,李勤道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3

[2]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1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