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霞
摘要: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从甘肃省工业化总量、三大产业产值之比及就业人数之比、工业化内部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对外贸易结构五个方面判定甘肃省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迈向中期阶段,最后探讨了推动甘肃省工业化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水平;实现途径
一、甘肃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评价
工业化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经济重心从农业生产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5年甘肃省也提出了“工业强省”的基本思路:争取用10年的时间,使我省工业化水平达到中级阶段,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因此科学的评价甘肃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有助于为甘肃新型工业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甘肃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判定
(一)甘肃省工业化总量
用H.钱纳里指标来评价甘肃工业化进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为初期;3000美元为中期;5000美元为后期,以汇率100$=630¥换算,2010年甘肃人均生产总值15655元,即2421$,可以判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从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初期为20-40%,中期为40%-60%,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甘肃省的工业贡献率2001年到2003年高于40%,而2004年以后都低于40%,2007年为37.13%,2008年为34.60%,2010年为35.17%,这说明甘肃省处于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迈向中期阶段。
(二)甘肃省三大产业产值之比及就业人数
判断工业化阶段的另一个指标是:三大产业产值之比及就业人数之比。依据国际上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一个工农生产体系完整的地区,工业化初始阶段比值为35︰35︰30,工业化高级阶段三次产业比值为4︰35︰61”。从历史数据来看,甘肃省第一产业的比例在略有回升中呈递减趋势;第二产业的比例在起伏中增加,尤其2009到2010年一年上升了5.61%,是十年来上升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的比例基本围绕着40%在变化,2009年到2010年显著的下降了4.41%,是十年来速度下降最快的一年,但就2010年横截面数据来看,第一产业仍然占较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优势不明显,甘肃省的工业化仍然是由初始阶段转向中期阶段。
依据“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进一步发展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由上表可以看出,甘肃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随时间的增加而递减,从2001年的59.4%到2010年减少为51.1%。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从整体看随时间而递增,但从2001到2009年变化不是很明显,到2010年比例达到了15%。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持续上升,从2001年的27.2%上升到2010年的33.8%,说明甘肃省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三)甘肃省工业化内部结构
工业化也表现为内部结构的优化,霍夫曼法表明在工业化早期,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化为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加工程度高的重化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必定优先发展,从而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增加,即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分析表1,甘肃省自2001年以来轻重工业的的比例呈递减的趋势,从2001年的31.63%减少为2010年的17.84%,尤其在2006年,下降速度明显加快,由2005年的23.1%减少为18.87%。
(四)甘肃省城市化水平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即城市化率。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化准备期,城市化率小于32.0%;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2.0%-65.2%;工业化的后期,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在65.2%以上。甘肃省的城市化率从2000年以来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由2001年的24.01%增加到2010年的32.65%,但是仍然处于32.0%-65.2%之间,由此判定甘肃省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阶段。
(五)甘肃省对外贸易结构
新型工业化要求进一步对外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工业化和国际化的互动。从总体上看,2010年甘肃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3.2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0.25%,进口和出口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为0.41%和0.10%,说明甘肃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小,不能很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甘肃省的贸易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有较大的距离,2010年甘肃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分别为17.8%、4.0%、13.8%,遠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74.7%、39.6%、35.1%。从内部结构上看,目前甘肃出口的主导产品仍然是资源密集型的工矿产品、农、副、牧、土、特产品等一般贸易产品,2010年此类产品占总出口比重为50.5%,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仅占一小部分,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为19.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为5.6%。
三、甘肃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一)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甘肃省工业是一个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高耗能重型工业,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甘肃应改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经济,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其次加大对经济技术的投入,其中,包括对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最后给予生态型企业优惠贷款利率、提供技术帮助,培育生态型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倡导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
(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
第一,以信息化为先导,提升优化传统产业。甘肃省应大力推进信息产品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以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特别要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实现物流、信息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应变力和竞争力。第二,以高科技引领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继续发展壮大现有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使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几个重点行业上规模、上台阶,并在此基础上向其他领域进一步拓展,提高装备制造业和技术水平,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科学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开发生产信息网络设备和电子产品,以增强全省科技创新能力。
(三)提高甘肃省贸易方式层次
甘肃省现有的贸易结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今后应减少资源性初级产品的出口,通过制定政策引导资金转向较高层次的一般贸易,加大技术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利用好外国资金和技术,鼓励加工贸易出口,将低层次的贸易方式逐步转化成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
(四)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甘肃省的工业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依靠传统工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应该建立起工业化新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加大乡镇企业改造力度,主要任务是不断加强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加快乡镇企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化能否能够顺利推进工业化进程,关键在于是否有牢固的农业基础。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迁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农业变迁作为农村工业化的一个内生变量,其實质在于农业微观经济主体在资源环境变化和市场发展条件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所进行的制度和技术选择。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矛盾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组成农民协会,还要培育好“龙头”企业,加快“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步伐,使其尽快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并通过签订农业订单,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五)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劳动者素质不高是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难转移的重要因素。改革现存的教育体制,首先要重视义务教育,减少农村文盲率,提高劳动力基本学习能力,使庞大的劳动力从数量上的优势转变成人力资源质量上的优势,促进就业。其次加大对各种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投资比例,提高劳动力的“岗位转换力”,使这一部分人员转化为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最后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保留住高科技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进一步完善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9.
3.桂拉旦.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甘肃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4(4).
4.马雪峰.甘肃“工业强省”战略的资本支持研究[D].兰州大学,2007.
5.张晋平.甘肃新型工业化道路路径分析[J].发展研究,2003(5).
6.康竹君.甘肃省工业化水平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08.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外资驱动下推进甘肃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研究——基于FDI的视角》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yz2012011。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