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婷 王宇
摘 要:根据历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新四化”的研究,利用其最新研究成果以及PLS通径模型和协调程度测量模型对河北省“新四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总结分析近十四年来的协调程度的变化趋势,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河北省“新四化”发展的水平及协调程度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新四化”;发展水平;协调程度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重四者的协调发展,当今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后期,信息化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和扩张阶段,城镇化发展处于关键期,农业现代化仍处于缓慢成长期,由此可见,四化的发展水平并不同步。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协调,如何科学合理地统筹四者的发展,成为当前经济转型期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难点问题。研究“新四化”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寻求统筹“新四化”的突破口,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化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从早期的经济学家刘易斯、钱纳里、库兹涅茨到近期的Perry Sadorsky、Simone DAlessandro,学者们都在不通角度凸显某一化的作用机制或某一化与自然资源或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对其关联机制尚未进行深入研究。近期国内学者对“新四化”的研究相对多了起来,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有冯献、崔凯(2013)等人;定量分析方面主要有郭俊华、卫玲、孟楠(2014)等人。对于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四化”的研究,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故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本文采用PLS通径模型测量“新四化”发展水平,构造协调发展测量模型对协调程度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
一、“新四化”关联关系及指标选取
“新四化”协调发展即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我国的典型问题是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畸形发展导致内需拉动的不足和产业转型升级阻碍重重,而二者协调发展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入点,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新四化”协调发展即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劳动力匮乏,尤其是青年劳动力,阻碍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城镇人口对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农业的缓慢发展难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二者相互制约。而两者相互协调发展有助于解决上述发展瓶颈。“新四化”协调发展的本质良性互动,最终是要达到“1+1+1+1>4”的效果。“新四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人才方面的交换关系。工业化进程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此时农业劳动力过剩。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城镇对劳动力、农作物和资本产生大量的需求,这些要素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流向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中。工业化高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人力和财力支持,信息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手段、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扩散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了城镇资源整合和功能定位,与此同时,信息的快速传播促进了城乡之间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充分释放。信息化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农业现代化又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建立起一个循环往复的协调动态系统。
二、河北省“新四化”发展水平及协调程度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收集。本文选择河北省2001年至2014年的数据进行PLS路径模型分析,数据主要源于《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河北农业统计年鉴》、《河北科技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的部门数据以及中国产业数据库等,利用smart2.0软件进行PLS建模分析。
(二)模型的构建
(三)模型的检验
根据PLS反映型模型要求每组显变量都大致是一维的要求,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首先对各组显变量应用spss软件进行唯一维度检验。其次检验模型的是否满足PLS模型的使用条件。检验指标为平均方差提取率(AVE)和复合信度(CR)。此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每个隐变量AVE值的平方根要大于它与其他隐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二是隐变量测定系数R2值越大,内部关系的解释效果越好。一般标准是:AVE值大于0.5,CR值一般要大于0.7,或至少要大于0.6.检验结果显示,除了信息化系统的综合的AVE未能通过检验,其他均显著的通过了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AVE与隐变量的相关系数也满足要求。
(四)相关系数与权重的确定
相关系数用于表明显变量与隐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越大越好,值越大表明指标体系的设计越合理,隐变量越能较好的反映出各个显变量的信息,相关系数的正负分别表示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被很多学者接受并采用的一个标准是要求相关系数大于0.7,但有的学者认为0.5以上也可以接受。权重反映了各显变量对隐变量具体的影响程度。
(五)模型分析
从上述两个表格中显示的结果看各相关系数80%都在0.7以上,95%在0.5以上,除个别的不能满足大于0.5的要求,但总体上看可以通过检验,因为隐变量已经包含了显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检验结果具有可信度。
从各系统发展水平评价的测量模型来看,在新型工业化子系统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总体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工业效益和资源环境各个具体指标影响强度较弱,表明河北省在追求工业总量发展的同时并未注重其质量。在新型城镇化系统中,正负影响因素较为明显。城镇人口占比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对城镇化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而教育经费占比以及人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等方面的表现不佳。信息化系统中,信息基础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研发经费的高低对其发展速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现代化系统中,各项指标对其影响程度相差不是很大,但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影响程度较弱,机械化程度指标影响相对大一些。在“新四化”总系统中,经济发展、经济城镇化和信息研发投入是影响总体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工业效益是阻碍总体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表明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同时注重高新技术的投资与研发,并注重发展的质量。
式(1)-(4)反映各维度隐变量与子系统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式(5)反映子系统发展水平与“新四化”总体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从总体来看,科技水平、工业效益、资源环境、居民生活、居民生活质量等因素对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影响较小,而传统的概念,如工业增加值,城镇人口比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对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这说明虽然在新时期许多学者以及政府都在提倡要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社会,但事实上其发展方式仍未显著改善。从各子系统对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来看,信息化系统影响程度最大,最小的是农业现代化,这说明河北省的农业现代化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化的发展水平,其次是信息化,要想大幅度提升河北省“新四化”整体发展水平,重点在于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大幅提升,其次是提升工业化的效益和城镇化的质量。
(六)协调发展水平测量模型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河北省历年的“新四化”同步协调水平测量值90%以上年份的协调度均高于0.6,但均小于0.8.,因此可以判定其同步程度处于中高水平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新四化”总体发展水平的测量值呈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多数年份的值介于0.6附近。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河北省历年的“新四化”协调度水平处于中高水平,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体发展水平呈现增长趋势。
三、政策建议
(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联合国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08%;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可提高300%。另一项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在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之间,获得体能、技能、智能,社会所需支付的成本之比分别为1:3:9,而社会得到的收益分别为1:10:100。表明社会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人才占比越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速度也就越快,而在培养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之间,培养人的智能的成本收益最高,同样也是最经济的一种培养方式。河北省必须加大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的教育经费占比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河北省“新四化”的发展,说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通过培养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从外省吸引人才,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优秀学习创业,留住人才,促进河北经济快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二)以高技能外包服务企业为缓冲,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河北省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国际知名公司、国内知名公司在本省投建、培养一批外包服务型企业,积累原始资本后,河北省应将发展的重心放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上。目前,乃至未来,消费者对高技术含量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经济建设对高技术含量投资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国际市场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高技术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在未来,高新技术企业将成为促进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高新技术的在不同行业的广泛推广和改进,将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5):269-273.
[2] 霍利斯·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50-61.
[3]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M].戴睿,易诚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