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兵,武晓平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要求进行重点专业建设。重点专业的发展经历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教改示范专业、精品专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几个阶段,其基本要求有:良好的办学思想与机制、人才培养实现重大改革与创新、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质量监控与管理到位、毕业生质量较高、示范与带动作用明显、社会服务能力强。
关键词: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发展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44-03
一、重点专业的建设背景
(一)经济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建设重点专业
1.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管理等领域,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实际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随着我国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可以说,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2.职业教育质量总体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的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设置不平衡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没有紧跟市场需求;二是初中级岗位人数过剩,而技师、高级技师岗位人数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三是教育质量地域分布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低。
(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需要发展重点专业
1.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需要建设重点专业。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一直不被重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要提高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必须尽快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其社会认同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重点专业建设。通过建设一批重点专业,培养一批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切实发挥职业人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为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特殊体系打下基础。
2.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决定只能优先发展重点专
业。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入中,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主要投入部分,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非常少,部分地区到目前还没有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问题。教育经费的短缺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惠及所有学校所有专业,只能选择一批办学基础条件好的、教学质量优的、改革力度大的、示范作用强的重点专业进行建设。
3.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需要建设重点专
业发挥带动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不高,有其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想一下子整体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是不可行的。只能先建设一批重点专业,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带动其他院校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二、重点专业的发展历史
(一)重点专业的提出
2001年,为推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启动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评选一批基础较好、改革势头较好专业作为教改试点专业。这是我国高职教育重点专业的前身。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满足社会产业界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为了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财政部支持下,教育部启动“国家重点职业技术学院、精品专业、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这是重点专业以精品专业的形式提出。
(二)重点专业的建设
2002年9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台《关于申报国家重点职业技术学院、精品专业、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2]213号)文件,开始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评选。2002年12月10日,教育部批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等62个专业为第一批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这是我国正式开始进行的国家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
2005年,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此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在全国各地进行。
(三)重点专业的发展
在精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发现,要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现有精品专业必须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和带动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取得成功。也就是说,精品专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也是精品专业的一大任务,同时也是开展精品专业的主要目的。这是我国精品专业内涵的进一步发展,赋予重点专业以示范、带动和辐射职责。
2006年年初,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国家将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示范院校建设项目中,建设内容主要落实到各院校的部分重点专业中,要求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这是我国正式提出重点专业建设,至此,国家精品专业建设实际上已重点转向示范院校建设,但各地仍进行精品专业项目建设。
三、重点专业的内涵与要求
(一)重点专业的内涵
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02]213号文件中,提出:“要建成一批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条件较好、管理模式先进、教学质量一流的精品专业,在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建设。”由此可以看出,重点专业的前身精品专业的主要内涵为:一是要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包括教学基本条件、实习实训条件、师资队伍条件;二是要有较先进的管理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等;三是教学质量一流,培养的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专业技能精湛、职业综素质优秀、用人单位及社会评价优秀。这是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基本内涵。
(二)重点专业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育部教高司函[2002]213号文件,精品专业的基本要求有:一是要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包括教学基本条件、实习实训条件、师资队伍条件;二是要有较先进的管理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等;三是教学质量一流,培养的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专业技能精湛、职业综合素质优秀,用人单位及社会评价优秀;四是有示范与带动作用,要在各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把上述四大方面进行细分,重点专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良好的办学思想与机制。学院领导、系领导、专业教师及相关人员经常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学习与研究,树立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改革实践。
形成良好的产学研结合实施与机制。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业合作产学研结合教育机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的社会需求调研开发、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质量考核与控制、毕业资格审定、就业服务指导、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办学全过程都由校企双方合作完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成效显著,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能力和就业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人才培养实现重大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培养目标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层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每年都进行行业或地区人才需求和预期职业岗位要求调查,能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动态优化专业内涵,增强复合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专业充满活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思路清晰,有相关行业专家参与,进行社会调研和方案论证充分,审批程序严密。毕业生质量标准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结构、基本学制、双证书制建立情况准确,并符合社会需要和国家规定。
方案内容全面系统,突出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主线,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建立课内外结合、知行统一、教化和养成并重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从培养计划上落实质量标准,实行双证书制度,教学进程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体现培养模式创新,特色鲜明。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大量进行课程整合,课程设置能和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分解相衔接,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要求接轨;教学计划、实习大纲和计划、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齐全规范。设置了数量足够的选修课,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扩大就业机会。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方面,改革力度大。设置了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标准),课程内容的深广度适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实用性、实践性强,现代技术含量高的课程系列。由双师素质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上课的比例大于80%。教学中,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因材施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做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例≥20%,教学效果好,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进行了书面考试与面试结合、理论考试与操考试结合、平时与期末考试结合、个体考核与小组考核结合、教师考核与师傅考核结合的考试模式改革,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学促教、信息反馈、质量检测控制与鉴定功能。
在职业素质设计方面,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品位高。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咨询指导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指导活动。
3.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素质提高机制,教师品德高尚,教书育人,积极投身改革,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强,学生满意率高。专业教师队伍数量适当,有数量足够的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主干课程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有较全面的把握能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质等吸收、消化和推广能力。实训指导教师数量、结构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指导需要。在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不小于3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不小于80%,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不小于4%,40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不含在读)的比例不小于40%。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及科研,有较丰富的获奖成果,形成以专业带头人、学术与教学骨干为核心的教学梯队。
在实训条件建设方面,有专业实训条件建设规划,并建设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能力训练需要,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校内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能满足全体学生顶岗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协议、有计划、有合作教育组织,企业实习指导人员数量、素质、结构、责任感满足实训要求。
在课程建设方面,根据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并开发相应的课程,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一致。优先选用国家优秀或规划教材,全部课程选用较新出版的教材,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自编教材。
4.质量监控与管理到位。校、系两级都成立包括教学、学生管理、就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组织体系,队伍的数量和结构适当,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强,工作绩效好,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度健全、规范,执行情况好,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学校对专业建设改革有专项资金、人力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大,激励效果好。建立质量管理的目标系统、决策控制系统、运行管理实施系统、教学督导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评估系统,每年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实现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5.毕业生质量较高。学生学业考试效度、信度较高,成绩呈正态分布,现场抽测结果优良率较高,综合判断学生知识掌握与应用程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全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综合判断学生职业技能、能力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专业对口率达到较高比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优秀率较高。
6.示范与带动作用明显。重点专业成为一定区域内专业教学指导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中心、行业或区域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技术开发与推广中心。对同类专业,甚至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就业指导方面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明显。
7.社会服务能力强。高职教育不仅培养的人才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同时,学校利用自身在师资、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地方服务也是其重要任务。重点专业应向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为地方相关产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服务,向相关产业单位提供专业管理咨询服务,为相关产业提供技术应用服务。
参考文献:
[1]楚金华,刘长利.从经济学角度解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2]张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设计及其成效[J].职教论坛,2009,(13).
[3]曾志军,童乃诚.从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成稿过程看示范性院校建设[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4]刘兰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管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