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对外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黑龙江;民办高校;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78-02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数量较多,各高校在建立初期都设置国际贸易专业。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黑龙江省外贸发展比较靠后,外贸企业数量不多,使得学生在省内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较少。根据此种情况,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设置方面应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特点、生源等现实状况,培养在国际贸易方面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以优质的毕业生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较高的评价。为此,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以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教育理念为导向,按照国际贸易工作流程及工作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不同,教学难度较大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多、系统性强,在教学中,诸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都是相互联系、互为所用的基本课程。但是由于民办高校生源等现实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视如下问题:一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一些学生不太重视外贸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其外贸理论基础薄弱,使得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掌握程度不同;二是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但是有些学生在刚入学时英语成绩偏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下影响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不能达到有效的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1]。
(二)实践教学软件设施缺乏,学生动手能力差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各类企业。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时必须苦练专业基本功,尤其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由于民办高校经济实力有限,在外贸软件的配置上不能达到按需购买、及时更新;现有软件由于购买时间较长,不能及时跟进外贸企业对员工的实践技能要求。且模拟外贸软件仅安装在实验室里,实验室定时开放,开放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在课外时间很难得到练习,模拟软件在课外难以发挥作用。这些现实情况都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在省内实习和就业机会少
黑龙江省地处内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外贸发展相对沿海省份比较靠后,省内外贸企业数量不多且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大批量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这就使得学生在省内的实习机会较少,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不能达到有效的衔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此种情况还影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近省内就业,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到省外沿海省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就业。
(四)师资队伍不够完善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实现培养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外贸师资队伍。从当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实际情况来看,讲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到民办高校任教的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他们缺乏外贸工作的实践经验,不熟悉本行业的实践操作。这样的师资队伍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教师的理论授课水平较高,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这种情况导致教师在讲授实践课程时只能是纸上谈兵,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没能成为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亮点。这样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差,远不能满足外贸企业的需求。因此,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具有职业资质,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显得十分迫切。
二、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
企业在招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时,对其专业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在国际贸易专业应掌握的各项能力中,企业比较看重的是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掌握(如运输与保险、商检、索赔、仲裁、外贸函电、国际结算、海关实务等)及外贸单据制作的能力。所以,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职业技能是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不断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紧跟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前沿,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的外贸工作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二)培养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及惯例的人才
国际贸易法律、惯例是为国际贸易服务的,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据统计,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6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5%。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额的不断增长,我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国内许多外贸企业由于对国际贸易法律及惯例缺乏了解,使其企业和产品屡遭反倾销调查;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进出口配额等贸易问题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贸易法规及惯例来实现[2]。因此,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及惯例的外贸人才是外贸企业迫切所需。
(三)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
国际贸易专业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外贸企业在组织招聘时通常希望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员迅速上岗,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尤其是我国的外贸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由于条件所限,他们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再去培训新员工。因此,学校必须着重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训练;学生也必须留意将要从事的行业的背景和特点,积极努力掌握相关技能,使自己能够学有所长。
(四)培养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人才
通过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在国际贸易专业应掌握的各项能力中,企业最看重的是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特别看重员工寻找客户的能力,由此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即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某一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了解其相关法律,尊重其宗教信仰,具有跨国文化沟通的能力。
三、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功底,同时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配备上应采取如下措施:(1)聘请外贸行业的业务骨干充实到教
师队伍中来,让其主抓外贸实训课程,同时让其培训校内现有师资。(2)选派教师到外贸企业实习,参加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派遣教师到知名大学的外贸专业学习,学习同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参与同行的业务交流会和教学研究会议,使其应用到自己实际工作中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3]。(3)教师除具备业务能力外,同时还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资质,如报关员、外贸业务员和国际商务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最大优势,培养出更多的从事国际贸易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以下两个环节。
1.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即国际贸易相关模拟课程的开设。通过实验室教学硬件和外贸软件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模仿外贸公司的情境,加深学生对外贸情境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码头、仓库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与省内外外贸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数量较多,各院校在建立初期都设置国际贸易专业。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黑龙江省外贸发展比较靠后,外贸企业数量不多,使得学生在省内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较少。针对此种情况,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可以把学生实习的单位延伸到省外外贸企业,努力发掘外贸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努力达到双赢。这样不仅使学生提前上岗,接触真正的工作岗位,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同时让学生在实习单位得到培养和锻炼,为学校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学生基本功,加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力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社会从业人员就业的敲门砖,也是从业人员具有相应能力的体现。培养专业扎实和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人才既是教育部门对毕业生的学历培养要求,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体现其职业素养之一就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相关培训可以考取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和报关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学校除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力度外,还应购置各种资格证书考试的相关软件,通过软件实习和大量的模拟练习加强对学生进行岗位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就业增加砝码。
参考文献:
[1]杨芳,崔磊.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2010,(3).
[2]王淑云,刘学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
[3]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