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思考与探索

2012-04-29 05:10:51宋歌
关键词:联合培养卓越计划实践能力

宋歌

摘要: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打破工程教育改革瓶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共同制订学生培养计划、联合开展课程教学、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等内容。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校企联合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开展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及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联合培养;实践能力;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80-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在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一定成就,但又存在工程性缺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的情况下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教育改革。实施高校须在完善现有工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体系。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特别是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是通过科学的培养计划、合理的课程设置、充分的实训经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大力支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校企联合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开展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及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为校企联合培养及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一、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和专业课程教学方面

1.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缺乏企业参与。制订培养计划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重要抉择过程,应该全方位地考虑学科发展、行业需求、用人单位意见等情况,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多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目前,大多数高校培养计划制定普遍缺乏企业参与,培养计划和企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造成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而且,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培养定位基本雷同,造成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2]。

从企业角度来看,部分高校教师对行业发展、企业生产及具体环境了解不充分,制订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严重脱离行业及相关企业生产的实际。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地接受学生,安排实习,势必不能满足企业自身需求,相反还会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不便。久而久之,企业必将对接受学生实习产生抵触。

2.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讲授课程不能满足要求。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实践性、集成性和创新性。因此,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是其能否胜任工程人才培养重任的基本要求[3]。但由于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高校普遍重理论、重科研,对工程实践经历一般不作特别要求,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实践经历不足,实践经验匮乏。课程讲授偏重理论知识,不能将理论如何投入实际应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行业前沿技术知识等充分介绍给学生,也没有能力开设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专业课程及选修课。这种情况造成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严重不足、实践能力较差。

(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

目前,国内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还不够健全,表现在缺乏政策支持、企业在培养人才中“付出”大于“收益”、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及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低。高校在安排实习、建立实习基地等方面普遍存在困难,不得不采取分散实习,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形式开展部分实习。这一方面造成学生实训机会不足,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招聘到满足企业需求的应届毕业生。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不健全。工程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中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企业必须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也可以获得很多实惠,并把培养人才当做自己义务的情况,而我国内还没有这样的基础使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来。在国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税收减免等政策之前[4],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让企业切实体会到参与人才培养的好处,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二、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思考与探索

(一)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课程教学

1.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为保证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实现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同时提高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高校应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在理论教学培养计划的制订中,高校应听取企业的意见,因为在某些方面,企业比高校更清楚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课程结构。在实习培养计划的制订中,高校应与企业进行全面、充分的协商,使实习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此外,还应加大企业参与考核的力度。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学生部分校内实习、全部企业实践及毕业设计的考核,真实、严格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行业要求的基本标准,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学习。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培养计划。一方面能够将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人才市场的具体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等信息反映到培养计划的制订中来,保证专业的准确定位、培养计划的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实习的能力和企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储备,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学生的实习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

2.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和选

修课。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高校应从企业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及技术研究人员来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部分高校已有这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同济大学邀请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工程部资深工程师为学生主讲《现代汽车技术与实践》,学生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同步提高[5]。这样的课程安排,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身专业所对应行业的实际情况,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请企业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理论课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课与具体实践的“无缝对接”。企业技术人员在讲授专业理论课时会比工程经历不丰富的高校教师讲解得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投入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理论课的讲授中予以介绍,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

请企业技术人员讲授专业选修课可以有针对性地以项目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把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介绍给学生。在高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内容的选修课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可以鼓励企业技术人员提供选修课课源,然后由高校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凡是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反映行业前沿的都可以开设。同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的选修课可以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可以在高校实验及实习场地进行,也可以在有关企业开展。

(二)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1.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供函授、进修机会。为吸引更多的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企业与学校共赢,高校可以利用专业师资和教学等资源,通过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开展理论培训,为高级工程人员提供函授、进修机会等方式参与到企业工程师继续教育中去,帮助企业突破职工培训和人才培养的瓶颈。

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定期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理论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专题技术讲座,提高企业技术人员培训质量,加速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接受企业推荐的一定名额的工程师,参加单独考试,通过者可在校修读一定学位,以支持参与企业工程师的继续教育。

2.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为了让企业更积极地参与人才培养,在具体实习中,如同培养本企业员工一样培养高校学生,并规范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成果产权界定等问题,高校可以参照“三方就业协议”,与参与企业签订高校、企业、实习学生“三方实习协议”,并在协议中规定企业享有优先录用在本企业参加实习的学生等内容。

这样,企业可以在学生开展实习的相对较长时间内全方位考查学生,从中挑选优秀人才,同时也加快了新员工的上岗预热期。这可以督促企业更加重视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并在培养中严格要求学生。

3.高校为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订单式”培养中,企业深度参与,实习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企业进行学习,开展实习,在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把关的理论课、实践课和毕业设计考核后,即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员工;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缩短了学生寻找工作、适应企业环境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加倍珍惜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总之,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是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高校应在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同时, 从为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供函授、进修机会,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等方面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在培养出大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同时,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Z].2010.

[2]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5]王范杰.理论联系实践 上海大众工程师走进大学讲堂授课[EB/OL].http://www.cinn.cn/wzgk/wy/234450.shtml.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卓越计划实践能力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59:58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关于卓越计划的《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36:54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9:28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03:54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3:5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