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摘要: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问题。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党和政府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从“系统性”、“生态型”两个维度论述“生态型”高校学生党建系统的内涵,分析当前影响和制约高校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素,提出从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两个方面,着力构建和谐、协调、可持续的“生态型”高校学生党建系统。
关键词:生态型;学生党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87-03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党和政府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学生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体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内核,是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和检验标准,也是判别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风向标。尽管当前在校学生党员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党支部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但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当前部分学生党支部组织涣散,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的表现差异迥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党员在高校师生中起到负面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建设刻不容缓。借鉴系统论和生态学的理论,从系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当前部分学生党支部组织涣散、部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有限的原因,构建“生态型”高校学生党建系统,建立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真正发挥。
一、“生态型” 高校学生党建系统的内涵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大局和中心。要实现这个根本任务,客观上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要通过不断转变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构建“生态型”的学生党建系统,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的科学化建设,促使高校学生党支部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生态型”学生党建系统是指学生党建具有“生态型”和“系统型”两个维度和特点。“生态型”是指“高校学生党建与高校的教学科研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有其必然的生态作用表现和规律”[1]。构建“生态型”学生党建,要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高校“生态型”学生党建系统的核心,也就是说学生党员是这一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高校学生党建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志就是全体学生党员能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在高校的各项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生态型”学生党建,必须实现党建的健康、高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诉求,不断优化和完善制度是根本。坚持改革创新,通过建立党建激励机制、党员发展责任追究机制等,促进学生党建系统的“新陈代谢”,破除影响和制约学生党建工作的旧机制,使“生态型”学生党建系统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是十七大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客观要求。
“系统型”指高校学生党建是一个由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党建要素构成的系统,它不是孤立的、静态的、封闭的。“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2]”。系统学理论告诉我们:第一,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不是系统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使系统整体性产生质的飞跃。高校学生党建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系统与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二,系统具有层次性。高校学生党建系统既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也是其他子系统的母系统,包括党员队伍建设和党支部建设两个子系统。第三,系统具有联系性。系统整体与内外环境会发生联系,系统内部各要素也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高校学生党建的两个子系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党员队伍建设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础,是当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学生党支部建设为党员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同时,学生党建系统和外部系统发生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高校学生党建如果不夯实基础,不加强科学化建设,就会影响高校党建全局。反之,高校党建如不能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就会制约高校学生党建的成效。高校学生党建系统与处于同一系统级别的高校教职工党建系统是有紧密联系的,教职工党建有成效,教职工党员就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教职工党员在教学、管理、服务中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引导学生及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反之,学生和学生党员良好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面貌也对教师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第四,系统具有动态性。高校学生党建无论是内部系统还是外部系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在高校学生党建各项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和校情的变化不断加以发展和充实,从而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党建的科学化水平,适应高校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二、影响和制约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作用发挥的环境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实现“强组织、增活力”的目标,并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当前,部分学生党支部组织涣散、部分党员没有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建环境是重要因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分析当前的党建环境。
首先是宏观党建环境,主要是分析和考查学生党建系统外的党建生态系统。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社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和本土的新思潮纷纷在高校聚集”[3],高校学生群体乃至学生党员总体上呈现出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执政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能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党建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党建产生冲击和影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考验。
其次是微观学生党建环境,主要是分析和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内部系统,即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两个子系统。就基层组织建设来说,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滞后,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当前,高校一些学生党支部在组织形式、教育形式、管理方式、活动形式等方面,与新时期党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创新精神,服务发展、服务师生的意识不强,党支部缺乏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具体而言,一些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不尽合理,少数学生党支部组织涣散。学生党员在党支部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导致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减弱。学生党支部工作内容单一,主要是新党员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工作,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其他活动的开展,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增强党员党性修养等方面关注较少,措施不力。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方式简单,工作载体陈旧,缺乏创新。学生党建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就党员队伍来说,当前,部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有限,缺乏先进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入党动机功利化。近年来,尽管高校申请入党的人数呈现上升的态势,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高校学生申请入党的动机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既有理想主义色彩,也有功利主义成分,部分学生将入党作为自身的一种政治“资本”,为了增强就业的竞争砝码而入党。二是部分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模糊,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致不高。少数学生只看到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繁荣,对能否实现共产主义比较迷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坚定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兴致不高,认识肤浅。三是部分学生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党员意识较弱,入党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奉献精神,责任心较差,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四是部分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影响力弱,尤其是入党前后反差较大,严重脱离学生,脱离群众,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了党的威信和形象。尽管这些现象和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但也不容忽视,因为整体的损坏往往是从局部开始的。
在微观学生党建生态系统中,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两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必须注重抓好学生党支部和党员队伍两大系统的同步建设。当前,党中央正在全党着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是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升党员素质,提高执政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这是着力构建高校“生态型”学生党建系统的有力抓手。
三、构建和谐、协调、可持续的“生态型”高校学生党建系统
“生态型”高校学生党建系统的本质要求是系统内外的和谐、协调,高校学生党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于宏观党的生态建设在这里不详细讨论,重点是分析微观学生党建生态,也就是高校学生党建系统内部生态。毋庸置疑,加强党的宏观生态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宏观党建生态环境更加协调和谐,不断为微观学生党建生态注入能量,高校学生党建系统才会更具活力,焕发生命的力量。宏观党建生态环境需要全党的共同努力,但并非意味着高校可以不作为,相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更有所作为,努力构建“生态型”高校学生党建系统,改善微观党建生态。
首先,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科学化建设。学生支部建设是高校学生党建系统中的重要要素,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学生党支部工作是否有成效,必然会影响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着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将学生党支部建设成“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 [5]。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科学化建设,要把握系统的动态性特点,根据不同时期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和党对高校学生党建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党支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将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要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理念。高校学生党建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二要创新学生支部设置方式。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学生党员成长发展的角度,探索依托班级、专业、社区、学生组织、学生公寓等多种方式设置支部,实现学生党支部的全覆盖,扩大支部的影响力。三是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平台。当前,根据学生党员对新媒体技术的普遍使用情况,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载体,设立新媒体学生党建平台。创建学生党员实践平台,设立“党员先锋岗”,使学生党员有贡献力量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四是创新学生党建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党建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激励学生党支部开展工作。通过创新学生党建的理念、支部设置、平台、载体和评价体系,使学生党支部内部系统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理念起引领作用,统帅学生党建各项工作。建设生态良好的学生党支部系统,应该使学生党支部健康有序运行,焕发活力,具有吐故纳新、自我发展的良性生态机制。
其次,要加强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通过更好的优化配置学生党支部的各要素,进一步完善学生党支部内部系统,有利于更好引领和激发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样,通过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使每个党员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样会大大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形成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校学生党建的健康和谐发展。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理念信念教育。只有教育党员真正确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才会端正入党动机,也才会具有良好的党员意识。二是要完善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使大学生党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才能永葆党员的先进性。三是要确立和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当前,部分学生党员不能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党员没有被赋予主体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党员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中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从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实际需求和需要出发,为学生党员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要完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学生党员行动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可操作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从而引导和激励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最后,要加强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建设。高校教师党建系统与高校学生党建系统是互相平行、互相联系的两个系统。高校教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为人处世、个性成长等方面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南京师范大学汪永进老师所创立的高校党建工作“树人工作法”,即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把支部建在学科上,把高校党建基本要求与青年教师、学生党员的专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把党的活动与学术研究、教书育人融为一体,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学科引领聚才、学术提升育才、文化铸魂励才、团队培养成才”,为高校开展教职工党建工作树立了典范。因此,高校应加强教师党建工作,通过教职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党员在健康成长成才中的引领作用,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氛围,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从而推进高校学生党建系统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祥林.论高校学生党建生态工作机制建设的路径[J].江苏高教,2009,(4).
[2][英]欧文·拉兹洛;钱兆华,熊继宁,刘俊生译.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单刚.当前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及引领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
[4]伍处文.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5]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Z].中发[201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