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丽 邹巧妹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长时间以来,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对单词的讲解大抵是“就词论词”,同时每单元进行词汇测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背了不少生词,但还是存在问题。其一,学生可能厌倦这个模式;其二,学生未必理解了单词并能运用;其三,单词记忆不长久。究其原因,教师忽视了语言的认知规律,将单词的构词形式与其意义脱离开,未探究单词基本意义与延伸意义之间的联系,未找规律构建以某单词为原型的单词网络。在教授句法时,教师也往往是把语法教材按照章节讲下来,由学生抄大量笔记,记录语法要点。而实际上,很多学生读至大学,重点句法学过好几遍依然不懂。其原因也是未考虑句法的认知规律。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与研究认为,大学生有较成熟的心智与较强的思维能力,若从语言深层次的理解角度出发,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提出传统范畴理论,其特点是认为一个物体要么属于某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且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即不存在典型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差别。维特根斯坦是发现传统范畴理论缺陷的第一个哲学家。他认为范畴成员之间有家族相似性。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其范围可以扩大。而且,范畴成员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之区分。在一定范畴内,一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性,这一成员就成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也就是原型,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现代原型理论的范畴观基本观点提出: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外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皆有章可循。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有较具体、概括性较弱的低层次范畴。而每个层次的范畴内,也有其最典型成员(原型)与边缘成员。
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手段,它反映了人类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原型范畴理论有助于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指导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的词汇太多,学生不可能背诵词典,且实际生活中大量单词根本不会用到。据语言研究者们发现,学会英语常用的1000个词至5000个词,就能理解一篇规范文字的80.5%至97%左右的内容。
通过对认知范畴的划分,我们认识到基本层次范畴对认知的积极作用,它在语言中具体表现为基本层次范畴词。例如:动物——鱼——鲤鱼,“鱼”就是基本层次范畴词,比其上位范畴“动物”与下位范畴“鲤鱼”更易被感知,其区别性特征也比其他范畴更明显。人类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比如在识得“鱼”的基础上,逐步习得其下位范畴“鲤鱼、鲫鱼、鲈鱼”,这样便可轻易获得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相关词汇。英语中基本层次范畴词一般都是常用词汇,词形简单,易学易记,且大量基本范畴词都是一词多义,与其他词结合构成许多词组,使用频率极高,在不断运用中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词的理解。如果学生们花精力来掌握基本词汇对听说读写都是有很大好处的。学语言不是做奥赛题,盲目追求单词“偏、难”不如追求“实用”。
以名词为例,对于上位范畴food而言,vegetable就是其中一个基本层次范畴词,其下位范畴词包含:pepper,tomato,cucumber,carrot,cabbage,celery,onion 等等。以动词为例,“哭”是一个基本层次范畴词,我们在学习时可以归纳其下位范畴词:cry,weep,sob,whimper,wail,squall,yowl等等。英语中由基本层次范畴词构成的表达法(习语)更是俯拾皆是。譬如,“go”这个词就可以构成多个词组搭配:go to,go too far,go(any)further,as far as it goes,go to one’s head,go walking,go from bad to worse 等等。
课堂讲授时,教师应强调学生充分掌握基本层次范畴词,以抛砖引玉的形式,让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或事先布置作业或课堂给与一定时间思考,回答“还有哪些词是属于水果(蔬菜)的范畴?”,“与go相关的表达还有哪些呢?”,以达到让学生自己动脑,总结学习方法的目的。
在阅读中,不少教师发现,学生经常会对于一个英文句子,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是翻译出来却逻辑错误。原因在于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体现不同的意义。由于一词多义的繁多和复杂,学生从不思考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有什么联系,造成记忆经常出现困难,阅读时对单词的理解产生障碍。
研究者认为,一个词最初出现时只有一种含义即基本意义,但随着这个词的语义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通过扩大、缩小、比喻、迁移等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最终就衍射出许多与基本意义相关的派生意义。基本意义可以成为其他意义的原型,其他多个意义主要呈现两种发展趋势即:辐射连接和连锁连接。这两种词义演变的途径或过程通常是交叉进行的。
教师在教学中以原型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让学生多了解词的文化根源以及各个义项之间的延伸规律,既培养他们推断的能力,也让他们明白是了解语言,而不是背单词,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生词及其词义,让学生分组讨论,画出个词义图,找出各个义项与原型(基本)义项之间的联系。接下来给出几个适当的语境(句子或短段落皆可),让学生推断,在这些语境中,该单词应作何理解。然后让学生在这些语境中归纳出该词的习惯搭配。以下举个例子:
在讲access一词时,教师先告知基本义为“入口,通道”,然后列出延伸义项“接近,进入,接近的机会,进入的权利,获取”,要求学生互相探讨这些意义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会意会到多个意义之间的联系在于空间上的隐射。此时,教师再给出几个例句:
翻译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因此以交际与认知为核心的关联理论应该对翻译具有阐释力。迪尔德丽·威尔逊的学生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中。他指出,作为交际行为的翻译,在理解源语和翻译的过程中对于语码的选择也是依赖关联性,他希望在此理论框架下能解释翻译现象并指导翻译实践。[3]国内学者赵彦春也认为,关联理论具有解释翻译的辩证属性及翻译过程中辩证取舍的能力。[4]
(1)The only access to that building is along the track.
(2)Only high officials have access to the president.
(3)People in that mountain area had no access to education.
(4)As her private secretary he has access to all her correspondence.
根据这几个句子,学生明白了不同语境中access的准确含义,而且能轻易归纳出access的常见用法:通常搭配介词to;常见搭配为have access to/have no access to sth.。最后,还可让学生翻译(中译英)两三个句子,以确保学生充分掌握该词。
英语中存在大量多音节词,对学生记忆造成很大困难。这些多音节词,若是根据构词法,拆开来看,挑出里面的词缀词根,这不失为一个帮助理解与记忆单词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先教授构词法,让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构成方式有所了解,然后针对不少多音节词是“词根加词缀”组合起来的情况,要求学生牢记常见词缀词根的意义与用法。将词缀词根视为原型,那么不少单词将不再是“新词”,往往是学生已知的单词与其他词根词缀的组合,而且有的词根本身就是一个单词(多是基本层次范畴词)。如此一来,可帮助学生更易更快扩大词汇量。
例如,熟悉了man这个词根,表示“人”,以它结尾的通常是名词,那么它构成的很多词都可以猜其义。如:policeman,milkman,dustman,superman,clergyman,laundryman等等。又如sub-这个前缀,表示“在某某之下的,低于”,因此不难理解以下单词:subeditor(副编辑),subway(地铁),submarine(潜水艇,水下的),subconscious(下意识的)。
除了词汇,英语句法也可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以英语时态为例,英语时态多达16种,时态与时态之间往往有重合部分,比如“过去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将来进行时”,“将来完成时”等等,容易让学生犯迷糊。既然范畴是以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原则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那么我们可以将整个英语时态系统视作一个范畴,把某些我们最易感知习得的时态作为“原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动词词组的逻辑结构变换扩展至其他时态,构建一个时态网络。
学生在学习时态时,首先接受的就是“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教师可以此三个时态为原型,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现在 一般现在 现在进行 现在完成
过去 一般过去 过去进行 过去完成
将来 一般将来 将来进行 将来完成
这样能使学生看到清晰的时态系统构造,将原本常导致学生混淆不清的时态之间的重合,转化成了学生掌握各种时态的技巧。其余的时态也是依据此表而得到延伸和扩展的。
再如,讲述英语句子分类时,教师也可以将陈述句视为原型,由此衍生疑问句、设问句、反义疑问句等等,以便学生了解不同类别的句子是如何步步演变的。
综上所述,以某原型为中心,逐渐认知范畴内的其他事物,既符合人脑的认知规律,也是人类了解客观世界的有效途径,这对于语言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无论是词汇还是句法,都可以尝试找出其最典型最根本的成分,然后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充教授新的知识,让学生思考语言知识之间的内在深层联系,将机械背诵化为理性探索,一段时间后将在英语学习上取得质的飞跃。
[1]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2001
[2]Turner.M.The LiteraryMind[M].OUP,1996.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