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讨论策略三题

2011-11-28 06:06郭方玲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5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课堂

● 高 艳 郭方玲 陈 丽

有效课堂讨论策略三题

● 高 艳 郭方玲 陈 丽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活力,促进课程讨论的深入和提升讨论的质量。有效倾听是促进有效课堂讨论的重要策略,是课堂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除了依靠教师的语言策略之外,它还需要借助一些非语言方面的技巧。课堂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的好坏。教师在塑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倾听;课堂气氛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提升高级思维技能。有效的课堂讨论是提升当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则依赖于一定的教学策略,其中比较重要的策略有三,即有效提问、有效的倾听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正如德加默(C.DeGarmo)所言,“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有效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教师都要进行课堂提问,但并非所有课堂提问都是有效的。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是影响课堂提问质量好坏的最重要因素。对此,国内有关研究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有效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7个特征:①问题的范围要确定;②问题的表述应当简洁明了;③问题应当有思考价值;④问题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水平;⑤问题的内容有价值;⑥问题的语句不要直接用教科书上的文字;⑦问题要有组织有系统。[1]除此之外,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一)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候答时间(waiting time)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预先叫到某个学生,再向他提出问题。如果这样,没有被喊到名字的同学由于没有回答问题的压力,就可能分散注意力,失去了思考问题的兴趣和动力。当然,教师更不能叫到某个同学名字后,就立刻向他提出问题。因为这样,学生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准备而变得紧张,就不会很好地作答。因此,课堂讨论中教师抛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准备的时间,也就是说,课堂讨论的正常开展需要遵循一个 “发问——候答——作答”的过程。有研究发现(Rowe,1974),在教师提出问题与让学生回答问题之间,停顿3-4秒钟时间比较合适。如果时间太短,学生就没有酝酿和思考的余地,思考得不够充分,就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同样,在学生回答问题结束后,教师也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隔,让其他同学对刚才回答的问题做出初步判断和思考。研究表明,在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之后,分别等候3-5秒钟时间,学生回答的次数就会增加,回答的质量也能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也会提升。另外,随着候答时间的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增多,不会回答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这启示我们,在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要尽可能留有充分的“候答时间”,待全班学生积极思维、跃跃欲试时再让学生回答。

(二)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追问(probing responses)

在课堂讨论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学生回答的不全面、欠妥当或者只涉及问题的一部分。这时,教师进行及时追问就显得尤为必要,它会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用更多的事实或材料去证明他们的观点或判断,促进学生进一步补充、修正或完善他们的观点,从而把思考引向深入,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追问方式。有的同学可能缺乏清晰的理解,思维模糊,回答过于笼统而不具体,教师可提出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个恰当的例子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你能进一步阐释一下吗”,从而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当学生思维和回答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如“你讲的内容与刚才×××的内容有联系吗”,以提示学生不要偏离讨论的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回到相关问题上来;当学生因为紧张或其他原因而回答不畅,甚至出现沉默现象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补充性的追问,譬如“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对于你的观点,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等;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概括总结的问题。

当然,教师在进行追问的时候,首先应该听清学生的回答,而且教师的追问应该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不应该带有强迫的性质。

(三)要避免无效提问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维水平,而课堂提问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而无效提问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降低教学效率。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避免无效的提问。

1.尽量避免提出“是与否”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经常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简单以“是”“否”来作答。这种问题的局限性在于:第一,鼓励学生猜测。因为即使学生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会有50%的机率猜对。如果教师此类问题问得太多,学生很容易揣摩教师并找到正确答案的提示,而不是集中于问题本身;第二,选择性问题的分析含量低。因为具有猜测性质,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并不能说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如,教师问“这是第一次,对吗?”“对吗?我觉得这是第三次。”“是这样吗?”这类问题似乎是教师的一种习惯性提问,但它往往对学生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2]

2.避免提出带有“强迫式”和“命令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愿意提出带有明显强制色彩的问题,期望学生作出预期的回答,这样的问题也是无效,甚至是对学生发展有害的。譬如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拿“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可不可以”来问学生,学生的回答也是千篇一律的“是”、“好”、“对”、“可以”等等。 这种提问方式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老师的牵制,压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品质。

二、有效的倾听

研究证实,教师的倾听有利于促进课堂讨论的开展和深入。Strother(1987)把“倾听”定义为“口头语言转化为大脑信息的过程”。根据Strother(1987)研究,在一般的课堂讨论中,一个人至少有45%的时间是用来倾听的,讲的时间占到30%,阅读和书写的时间分别占16%和9%。可见,课堂讨论中,有效倾听对课堂讨论至关重要。当然,有效倾听靠一定的教学技巧来实现。这些技巧主要有“眼神交流”、“运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与学生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以及合理的运用“沉默”的方法等等(见表一)。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如果期望训练学生较好的倾听技巧,就必须在课堂上做认真倾听的榜样。

表一 有效倾听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

眼神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微妙渠道。教师的眼神影响着学生的心境和态度,对学生的情绪会产生极大的暗示和感染作用。教师善意的眼神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眼神接触和交流的时间越充分,教师获得信赖、学生兴趣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师生眼神交流表现出来的“期望效应”十分明显,善于正面注视全体学生,以及经常与学生保持眼神交流的教师,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在集体讨论和个别谈话中,教师要经常通过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这和语言的交流同样重要。在课堂讨论中,如果教师以期待的眼光注视着学生,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回答的内容很感兴趣。但是在运用眼神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要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学生可能会对眼神的直接交流感到不舒服。

(二)合理运用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一个重要的非言语交际手段,它是近四十年来一个引入注目的研究领域。面部表情是一种表示感情的身体语言,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与意向的最有力、最直接的方式,面部比言语能更快地表达人的情感。实际上,面部是人类将自己的感情与态度传递给他人的最重要的非言语渠道。比如,心理学家阿尔特蒙荷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一句话的影响力=7%语言+38%声音+55%面部表情。从公式中,我们可看出教师的面部表情对于学生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面部表情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教师对他刚才回答内容的反应。例如,微笑和皱眉向学生传达的态度和信息是不同的。因而,要想促进有效的课堂讨论,教师需要特别注意自身的面部表情,合理运用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和谈话的积极性。

(三)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也是教师辅助语言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手势语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肢体语言。手势语主要是指人的手掌、手指和前臂的动作,它能传达非常重要的信息。恰当的手势具有指示、象形、情意等多种功能,它对教师的言语表达起着辅助和强化的作用,是课堂讨论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和手段。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怎样才能恰当运用手势呢?首先,要做到合理。所谓合理,一是指教师的手势要与所讨论的内容一致;二是指教师手势的多少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其次,要合适,即在不同的场合中要运用不同的手势语。具体到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考虑到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运用手势语,考虑在什么样的讨论话题中运用何种手势,还要考虑学生对象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手势。三是要和谐自然。教师的手势不要过于夸张,不要矫揉造作,而应该与言语表情、面部表情、体态等动作和谐自然。只有和谐自然的手势才能展现教师真实的情感,引发学生情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和谐的手势,会使学生反感,降低学生倾听和讨论的兴趣。

(四)与学生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把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对不同的人,为了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语言交际概括为不同的四种距离。①密切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两者相距18英寸。②私人接触距离(Personal distance)两者相距在18英寸到4英尺之间。③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两者相距在4英尺到12英尺之间。④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双方应在12英尺以上。霍尔研究发现,谈话者之间不同的距离所暗含的信息是不同的,它会表明谈话者之间感情的亲疏,暗示对谈话内容是否感兴趣,还能投射出双方倾听的态度是否积极。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一种合适的空间距离,这也是教师有效倾听的重要技巧。研究显示[3],谈话过程中过近或过远的距离都会影响到讨论者的心情和态度,不利于课堂讨论的进行。教师与学生合适的距离应该保持在18英寸到12英尺之间。如果距离小于18英寸,会使学生感到不自然,甚至有点窘迫;如果距离超过12英尺以上,会表明师生关系比较疏远或教师对谈话的内容并不感兴趣。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要想提升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除了要重视提问和倾听的技巧之外,还必须重视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所谓课堂气氛,是指课堂上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情感氛围”,它是基于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智力的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的好坏。有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就会塑造什么样的课堂。研究发现,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提供充足的支持。教师的某些“支持性行为”,譬如“对学生口头表扬”、“鼓励学生”、“认同学生的观点”、“对学生表示感谢”等等都有助于塑造积极的课堂气氛。[4](见表二)

表二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策略

(一)对学生口头表扬

在各种不同的课堂中,口头表扬是教师塑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方法。口头表扬的方式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呈现,像从笼统的评价“好”、“很不错”到针对回答内容而展开的具体评价。关于后者有这样一个例子:“李明,这是一篇优秀的报告。你不但组织得有条理,形式美观,而且你得出的关于地球变暖的结论也很有意义,这个结论值得我们全班讨论一下。”[5]很多情况下,学生取得的成绩和成就经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而教师可能会忽略对学生的表扬。实际上,表扬会强化学生的课堂行为,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课堂讨论中,教师应经常寻找机会给学生以真诚的表扬,但是不要刻意追求数量,因为并非是表扬次数越多越好。有时候过于注重表扬的次数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这就违背了教师的本意。另外,教师对学生表扬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四点:要用自然的语调进行表扬,要明确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要确保肢体语言必须与口头语言保持一致,此外还应该更多地流露自己的情感。

(二)认同和再述学生的回答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认同学生的观点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学生会经常发表他们的观点,教师首先不应该漠视他们的回答,而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哪怕回答的并不理想。对教师来说,真诚表达他们对学生观点的认同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再述和阐明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认同学生回答的方式有很多,譬如“好的”、“嗯”、“对”、“不错”等等,这些虽然都是含糊其辞,并非所评价的语言,但却能表示对学生已经做出的回答给予认同。这种类型的回答,对于鼓励学生讨论问题是十分有效的。当学生的回答被一种含糊的方式所承认时,全班同学便知道问题还没有讨论完,其他同学可能会提出对讨论有益的新观点、新思想。[6]

教师如果能重复学生刚才的回答,也就向学生表明了自己对问题的重视。当学生的回答过于冗长,教师可以做一下简单归纳,从而使观点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比如,“我这样理解……不知是不是准确?”这样的归纳句式是可以经常用到的。有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了相关的观点时,教师可以对其进一步阐发;如果适宜的话,可以做详细的阐释。

(三)对学生的回答表示感谢

课堂上,教师表示感谢的语言也有助于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之所以要求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表示感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教师自身内心也有潜在的要求,也期望学生这样对待他们自身。在讨论过程中,即使教师不完全赞同学生的观点,但至少应该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表示感谢,这能更好地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促使课堂讨论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今新的教学理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互动、对话和意义建构等理念成为教学实践所追求的重要方向,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开始重视师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重视“讨论式”教学方式的运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如果能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上有效策略,将有利于提高讨论式教学的效率,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1]王坦,陈泽河.布鲁纳-特内教学提问模式[J].山东教育,1987(10).

[2]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西北师大硕士论文,2006:47.

[3]Goor,M.and Schwenn,J.Accommodating diversity and disability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J].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39(4),21-25.

[4]Johnson,D., Johnson,R.and Smith,K.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Edina,MN:Interaction.1991,73-113.

[5][6]McCaslin,M.and Good,T.Compliant Cognition:The misalliance of management and instruction goals in current school reform[J].Educational Researcher,21:4-17.

高 艳/山东体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 郭方玲/山东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陈 丽/潍坊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孙宽宁)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