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析

2011-04-03 12:33胡振京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5期
关键词:变革因素学校

● 胡振京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析

● 胡振京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指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革新,可分为“目标”层次的培养模式变革和“技术”层次的培养模式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向。教育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创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乎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尽早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以至于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并扼要论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教育创新的关系。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呢?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指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革新,它既可以包括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取代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包括对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正、完善。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又包括若干子系统,如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及评价体系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既可以是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也可以是几个子系统同时变化,还可以是整个系统都发生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可以区分为“目标”层次的培养模式变革和“技术”层次的培养模式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及“如何培养”。前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后者指向的是人才培养的技术路径。以此作为依据,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区分为“目标”和“技术”两个层次或两种类型。就这两个层次或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而言,前者更具基础性,在某一种目标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可以包含若干种各具特色的技术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而言,目标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方向错误,技术上的纠偏往往于事无补。与技术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相比较,目标层次的变革更为困难,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背后所蕴含的是整个教育界以至于整个社会的人才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过程,“始”于教育界,“终”于整个社会。

为什么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呢?引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因素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性因素,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变迁等;其二是精神性因素,如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观念及教育思想等。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新出现的教育思想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培养方式等问题,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过,上述因素只有与教育主体的变革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由于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物质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尤为如此,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路向是什么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不仅有内在的依据,而且有现实的依据。具体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依据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本身的属性,如范型性和可变性等;其二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影响的诸多因素,其中这些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教育内部因素和教育外部因素。就教育内部因素来看,其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应多样化。其二,每一个学校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学校的独特性决定了学校提供的育人条件的独特性,进而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应多样化。具体而言,缘于不同的办学传统、千差万别的办学水平与条件、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等,不同的学校所能提供的育人条件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应多样化。就教育外部因素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变迁异常迅速、社会分工日益分化的社会,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这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应多样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应成为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常态。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衡,而且这种失衡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以至于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使用制度化教育产生的结果。“教育系统内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它又是以社会发展的已有水平为基础的。因此现有的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矛盾。”[1]一般而言,在社会发展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失衡并不明显;一旦社会发展进入较迅速的时期,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失衡往往变得比较突出。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教育机构如果不能意识到自身所固有的“惰性”并有意识的加以克服,就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因缺乏适当的训练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社会也因此拒绝使用这种教育机构培养出的毕业生。事实上,在二战后有些社会已开始拒绝使用制度化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乎学校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及如何培养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处于一种经常的改革状态;固守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可能导致教育出现负向功能;至少技术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如此。

那么,如何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常态呢?如前所述,可以引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因素既有物质性因素也有精神性因素,但其只是作为潜在的变革因素而存在,若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切实落到实处,则依赖于教育主体的实践。作为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主体,学校教育者,尤其是学校领导者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埃德加·富尔在1972年为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作的序言指出,一方面,教育推动着、伴随着、决定着社会与政治的发展及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机构就其本性而论可能会产生一些稳定的影响,此外,教学活动本身,如同司法活动一样,倾向于重复过去,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这种双重特性在迅速变革的时期尤为显著。于是教育看来既是反对社会变革的,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变化的。[2]由此来看,就其本性而论,学校教育存在保守的一面,作为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主体,学校教育者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国的教育语境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对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当下的中国教育实践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对象一方面指的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仍然占据较大市场的应试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指的是作为应试教育模式替代物而出现的诸多模式的尚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改革创新的动力可以概括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一方面指的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经济提出的新要求而产生的动力,另一方面指的是由于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产生的压力;内部动力指的是学校内部成员自发或自觉反思而产生的动力。事实表明,仅仅依靠学校外部力量来推进学校改革创新,成效往往并不理想;只有激发学校内部的改革动力,学校才可能发生实质性转型。如何使学校自身成为变革创新的主体呢?教育家办学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综观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可以发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多是侧重课程开发、教学方式改革、学制改革等方面,属于局部性的变革。归根结底,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终极目的就是使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适应社会的变迁、推动社会的发展,并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缘于此,我们不能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仅仅局限于一种局部性的变革,更应从整体的角度、全局的观点来看待并实施变革。当然,就某一具体的学校而言,选取局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突破口,较为符合学校的实际,也符合教育实践的逻辑,但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自觉的、有意识的把这种局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进到全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

胡振京/天津教科院名师名校长研究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何 言)

猜你喜欢
变革因素学校
解石三大因素
变革开始了
学校推介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