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 哲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
● 赵 哲
信息素质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成为自觉接受终身学习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质教育已被看作是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国家教育改革中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存在诸多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必须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的认识,在完善其教育目标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对大学生信息观念培养等方面改革创新,使信息素质教育跟上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信息素质;教育创新;大学生;人才培养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他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建议:在以后的几十年内将在全国范围内使全民达到具有信息素质 (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目标。他认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他们具有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信息素质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善于利用和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获取、整理、利用、评价的能力[2]。从社会信息化的角度看,信息素质不仅是一种能力素质,还是一种基础素质,其主要内涵可概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
教育部于1984年2月印发了 《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启动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文献检索能力的教育;到九十年代后期,信息素质教育引起高校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继而出现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的热潮;2002年2月,教育部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指出: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了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经过20多个春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他们掌握和利用信息、开展科学研究等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具备高素质以及利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掌握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潜在主体力量,他们的信息行为及其效率,将直接影响个人知识结构的变化和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必将深刻地影响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因此,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凸显其重要性。然而,由数字信息资源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构成的新的信息环境,对高校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教育部曾就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原“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的开设、改进、发展及教学基本要求等多次下发文件,但目前在各高校中的发展仍不均衡,受重视的程度也因学校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别:有的将它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有的则将它列为选修课;还有部分高校至今未开设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但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将其作为“鸡肋”课程,投入少,推介力度不够。
大学生的信息观念淡薄,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对信息的吸收程度差别很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欠缺专业检索技术知识;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比较盲目,在检索信息时不能有效地捕捉、整理和使用信息,对新的信息环境的认识与接受能力差,检索技巧差,检索效率低。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些信息,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检索工具查询所需的信息,关心的多是如何完成作业和通过考试,并不具备更多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甄别能力。
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其表现形式局限于: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有一个学期,少的仅仅是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教材的使用多是各高校按照本校专业特点自选或自编的,其内容多局限于检索工具的介绍和方法的运用等。虽然各高校使用的教材版本各具特色,但教材老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教材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有差距。
传统的教学多以检索原理与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即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增添新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技能方面的应用,多是泛泛讲解,缺乏深入系统;涉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内容较少,对于信息加工、管理、开发利用等内容则更少。缺乏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以文献检索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大部分已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参与程度不够,不仅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使有些学生听课后仍无法独立地熟练运用检索工具。这种教学模式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也不符合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更无法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在课程安排上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多数高校在学生查找资料少、重要性认识不足的一、二年级开课,到临近毕业要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而需要大量文献资料时,却不能熟练查找和应用学校可提供的信息资源;其次,参与性不足,多数高校文献检索实践课的安排只占总课时的30%以下[3],且缺乏富有挑战性的实践内容,有的高校还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设置实践课时,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检索方法和技巧的实践和掌握。
目前,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师大多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兼任,他们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业务工作,因时间、精力的原因,对教学研究不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多数从事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的教师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严格的教学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对新兴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了解不多。由于目前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多由图书馆承担,而且少有独立的教研室,因而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很少考虑到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也很少考虑给图书馆补充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专业及本校核心专业的相关人才。另外,由于教师兼职且人员少、工作量大,缺少进修、培训机会,知识更新不够及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倡导终身学习和强调知识创新的时代,而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必备技能。因此,信息素质教育被看作是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许多发达国家得以蓬勃开展,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信息产业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某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从中小学时代就开始了应用公共信息资源的教育。有研究者提出,在当今信息社会,“搜商”与“智商”、“情商”作为人的素质构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比掌握某种具体知识更有价值。
信息社会不仅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法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环境下信息无穷无尽,显性和隐形知识并存,网络检索工具繁多,信息获得方式多样,这给信息素质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信息素质就等于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观念,明确新时代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各高校应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要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完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方案,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要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交流方面等,科学的评估体系既可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4]。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教学工具。应编写一部适合高校教学特点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突出其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教材形式应多样化,在确定合适主干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将一些新内容、新方法,以小册子的形式作为教材的补充,力求把最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成果传递给学生。
教学内容设计应以培养学生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丰富学生信息知识、增强学生信息能力。应突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学科专业的针对性和检索方法的技巧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5],增加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内容,充实实际操作和培养实践技能。
课堂教学应由教师单向讲授变为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启迪式教学;教学手段应采用多媒体课件、在线演示、检索过程录像演示、图书馆现场、在线辅导、网上答疑与在线考核等多种形式;应把建立计算机和网络检索实践教学系统作为教学实习必不可少的硬件指标,实现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应把教学内容电子化,在校园网上实施教学,体现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以利于教学内容的补充、更新和扩展。
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检索工具、检索方式、检索路径,根据检索系统和实际要求选择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方式;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来体验查找文献、获取信息、遴选情报的乐趣,获得直接的学习经验,进而培养学生逐步掌握比较、排序、分类、组合、调查、实验、演绎与推理等科学方法以及收集、分析、甄别、判断和消化文献信息的技能[5]。
教师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其整体水平应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全面提高。因此,强化师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广博的知识、爱岗敬业、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是促进信息素质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向纵深发展的当务之急。教师需要在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敏感性和主动性、拓展信息采集和发布渠道以及发挥信息作用、创新信息、表达信息等方面不断检查并弥补自身存在的差距[6]。
教师队伍应精通图书馆学、信息学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网络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检索技能,还应懂得教学规律,掌握授课技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应不断学习、领会和率先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学校也应给教师提供观摩学习、交流研讨、业务培训的机会。惟有这样,教师才能始终有资格、有能力指导学生,才能使信息素质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素质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信息观念,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关键。大学生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其中信息意识是重要前提,包括信息获取意识、信息利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知识是指信息文化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原理、专业名词以及相关外延知识;信息能力是核心内容,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处理和信息免疫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7]。
在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应通过自己信息观念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使其逐步摆脱对教师面授辅导的严重依赖,学会利用多媒体教材、网上教学资源等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的社会功能以及信息资源本身对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信息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和长久的注意力,能够从大量的、常见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迅速地被自己有创建性地利用。
总之,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充分认识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合格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1]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
[2]熊武金.试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J].内江科技,2011,(4).
[3]武莹.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0,(9).
[4]关延虹.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
[5]张建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l,(1).
[6]王晓霞.信息素养理念下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探讨[J].品牌(理论月刊),2010,(12).
[7]唐曙南.论面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6).
赵 哲/山东警察学院
(责任编辑: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