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志强
【摘要】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从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知识,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练有所成.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讲求策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利用兴趣的迁移原理,假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充满无限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想学;乐学;会学;多学
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关键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多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激趣乐学。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学。
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理,不断给以新奇,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成“动” 的外部活动,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由不愿意学,到想学,由被动学,到主动学。如教学环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在圆内画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小圆,剪去之后。同时启发:“看谁能剪出多种不同的形状?”操作过程中学生画得仔细,剪得认真,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联想、观察、比较、分析几种不同的画法,使学生深化了对环形的认识。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再动脑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由“动”生“趣”,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气氛浓厚。同时探求的成功又让学生滋生出更浓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二、创设情景,使学生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首先,创设情境要精心编组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能唤起学生愉悦情绪的情境,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们把整节课设计成去“时间王国”参观的情境,利用时间老人的画像,钟面模型,时间老人的录音等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从到“时间王国”开始,到与时间老人告别结束,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学会了钟面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总是处在饱满状态,教师如发现学生有松懈现象,就要想法把学生“拉”过来,可适当改变原来的组织形式,改变学习环境。所以经常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注意由无意注意逐步发展为有意注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
三、探索研究,使学生会学。
“探究学习”要求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去获取新知,使之在亲身实践中发展数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从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知识,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练有所成。如在教“圆周率”这个概念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伍分硬币和一把尺子,让伍分硬币在纸上滚动,记下始点、终点,用直尺量出一周的长度,然后在硬币上量出直径,根据测量的周长与直径,算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反复操作、测量、计算,学生自己得出了“圆的周长总是等于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再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学生参与了整个结论的形成过程,他们积极探究,努力进取,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经过探究学习,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认识,既加深了学生对“圆周率”、“圆柱体体积”概念、结论的理解、内化,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实践操作,使学生多学。
由于人的认知和发展的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的操作,促使多种感官一起活动,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就能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低年级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余数时,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9根小棒,摆成每份2根、3根、4根,让学生比较每次能摆几份,有没有剩余。接着教师利用液晶投影仪再演示。通过操作、演示,并指导总结:分摆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摆以后,还有剩余,并不够一份),最后教师指导概括出余数的定义。这种游戏式的操作,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让其从多方面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总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塑造灵魂的艺术。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讲求策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利用兴趣的迁移原理,假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充满无限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