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预设问题应注意的几个“点”

2011-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1年36期
关键词:包弟刘和珍预设

马 平

一、预设课堂问题要找准切入点

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将学生尽快引入文本,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因此,课堂上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从何处切入提出这个问题,乃是重中之重。切入点选准了,就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切入点问题的预设,可以是时代背景或文本情感,也可以是作者或课文标题等等,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要能促进学生达到文本学习时间效率的最大化。比如笔者在教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从题目中的“君”切入,预设问题: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作者为什么称学生为“君”?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和评价刘和珍的句子来回答。学生会很快找出“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并且明白称“君”,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烈士由衷的敬意。紧接着预设的问题是:那么,刘和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文中刘和珍的事迹来回答。这样,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认识到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用这样的特写镜头使读者想见了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从而明确这篇文章作者是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的。

二、预设课堂问题要紧扣关键点

预设课堂问题要依据学习文本中呈现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学习的重点、难点、亮点、疑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的激活点,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点等关键点来考虑。问题的设计不宜过多,预设的问题要能保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比如李白的《蜀道难》中教学的重点是:把握篇章结构,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体会诗歌豪迈狂放的艺术风格,感悟诗歌的浪漫气息,使学生获得审美趣味。文本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旨句反复出现并贯穿全文,使全诗在内容与情感上形成了层层深入的格局,从整体上呈现出了豪迈狂放、气势磅礴的基调与风格,使得整首诗在形式上更加完整。笔者在教读《蜀道难》这首诗时,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就曾这样预设问题: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教材将全诗划分为三个段落,我们发现每一段都有一次咏叹。请思考每一次咏叹的内容是否一样?三次咏叹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在全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样抓住主旨句紧扣教学重点设置问题,让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进行理解。接着又在学生反复诵读体悟的基础上预设这样的问题:通过诵读,我们从《蜀道难》激越高昂的节奏与韵律中再一次感受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与浪漫气息。那么,你认为《蜀道难》的浪漫气息和豪放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而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得出浪漫气息和豪放风格表现在神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神话传说的大胆运用上。

三、预设课堂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预设问题要能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既要考虑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又要把握“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防止因提问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或因提问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现象。预设的问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他们带到一种自主探讨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够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问题真正能够既有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进步,更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比如笔者在教读《再别康桥》时,在学生自主品味第三节时,曾预设了这样的问题:青荇就是荇菜,据说康河里根本没有这种植物,那么作者为何会对此虚无之物情有独钟呢?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明白了意象并非实景,而是心中之景。《诗经·关雎》中写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在这里,“荇菜”似乎成了君子借以表达对淑女相思之情的媒介。了解过徐志摩人生经历的同学应该知道,康桥曾见证了诗人对才女林徽因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那么,学生就会明白,作者对康桥如此留恋、挚爱,是因为这里除了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曾孕育过作者的文学梦之外,这里还曾留有诗人的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康桥是诗人精神的家园,心中的圣地。更重要的,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懂得,鉴赏诗歌要抓住意象,展开想象,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情感。

四、预设课堂问题要紧贴文本这个支撑点。

教师预设问题要与文本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用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用思考讨论带动阅读。预设的问题要能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探究,对文本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和感悟。如一位老师教读《短歌行》,让学生通过“跳读—发现—提炼”的方法,从文本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等句,自主发现诗眼“忧”,然后通过设置问题“忧在何处?”梳理出全诗的情感线索是:忧思难忘—所忧为何—何以解忧—归心解忧。紧接着通过“忧从何来?”的问题分析全诗的三层内容,发现作者之忧的三个层面:人生之忧,贤才之忧,天下之忧。最后通过“何以写忧?”的问题,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用典、比喻等手法的分析,感受作者那种“忧人生,忧人才,忧天下功业未就”的大慷慨、大气魄。四个问题,紧贴文本设置,由诗眼到诗中的情感主线,再到内容的不同层面,最后到诗歌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创造性地学习。

五、预设课堂问题要注意问题间的相关点

教师预设的问题应是相互关联的,问题的层次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并且,预设的问题与问题之间,问题与回答之间一定要有 “留白”,即学生思考的空间。如一位教师教读《小狗包弟》,预设了三个问题:1.巴金笔下的包弟有哪些可爱之处?2.可爱的包弟无辜惨死,谁是致小狗于死地的罪魁祸首?3.正是由于文革,才导致包弟的无辜惨死,作为文革受害者的巴金却对包弟怀有深深的歉意,为什么?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体现了层进的特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结论成为了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知道了包弟可爱、乖巧,进而说明它竟然惨死,这样很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小狗死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以及对于“文革”那一段凝重历史,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

六、预设课堂问题要预设问题的“生成点”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过程。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在预设阶段就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设更大的空间。预设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会有哪些生活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该怎样灵活引导等等。如教读《囚绿记》时,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恋绿—求绿—释绿—念绿”,分析作者“恋绿”“囚绿”“释绿”的原因后,预设这样的问题:根据思路梳理和原因分析,说出你对文章主题的解读。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学生会有怎样的解读,做好充分准备,做到心中有数。解读一:民族忠魂洁魄的讴歌。本文以一颗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自己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解读二:发现美、欣赏美、尊重美、呈现美的历程。本文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解读三:投身革命的文人的高贵灵魂。陆蠡是一名烈士,为了自由和民族,遭到日寇的屠杀。那被囚系的常春藤的抗争精神正是有志文人抗争精神的写照。解读四: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陆蠡先生以自己北平寓所窗外的“绿色”为友,用以个人情绪为主导的行为,向我们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囚绿”又何尝不是在“困己”呢? “囚绿”明线与“困己”暗线的交错,“人”的自私偏执与“绿”的顽强不屈相对照,正如作者文中所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解读五:爱不是约束与占有。本文通过“我”在北平邂逅绿、享受绿、囚禁绿、释放绿的回忆,告诉我们:爱,不是约束与占有。在付出爱之前先想想,我们的爱给对方带来什么,想想对方是否需要这样的爱,想想我们爱的方式是否正确。由于事先有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包弟刘和珍预设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重读《小狗包弟》
在忏悔中呼唤良知
——《小狗包弟》中“良知呼唤”的现象学分析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巴金《小狗包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