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的德育导师制

2011-08-15 00:51孙深彦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7期
关键词:导师制任课教师德育工作

◆孙深彦

(鲁东大学,烟台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浅谈中职学校的德育导师制

◆孙深彦

(鲁东大学,烟台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给中职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一个大趋势。因此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切合中职管理的实际,但导师的数量、质量和工作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了制度的有效实施。

德育导师制 中职学校 学生素质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比率的扩大以及高校不断扩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初中优秀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而这些平日在家娇生惯养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自我约束力和自理能力等各方面都越来越差。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素质的两极分化情况越来越明显,许多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没有得到有效引导纠正,在中职入学后不良行为的相互影响使得学生违纪行为放大。这种变化给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与此同时,中职生大多初次远离家人的约束,父母管较少了,自由活动的时间多了,接触社会多了,这就导致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将这种影响从社会上带入到教室中。班主任在做德育工作时往往渠道单一、方法机械,德育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班会、晨会的各类规章制度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甚至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此外,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任课教师跟班主任抱怨,“上课纪律不好”、“学生不爱学习”等。这一切都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很差,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实施德育导师制就更加迫切和必要。

所谓德育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是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德育导师的任务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他们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

导师制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导师,不仅有效弥补了班主任难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缺陷,也顺应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教师的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将班主任身上的重担合理分解给德育导师,大家一起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负责班级德育和智育工作,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德育导师通过结对子交朋友的方式亲近学生,充分关注学习有障碍、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私下的学法指导、谈心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在公共场合下的“面子”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班主任、家长一起配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职德育工作的难度,但是通过实践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制度的实施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导师的上课任务重,时间紧,不能保证充分的时间与结对学生交流

班主任将部分德育工作分解给任课教师,这缓解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但同时这种负担也转嫁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很有可能无法保证充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在实行导师制之前,任课教师虽然只负责上课,但大部分优秀教师的课程都较多,压力已经很大,这些教师已经将有限的时间用于从事课程研究,并不断深入到社会、企业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去。当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学生交流时,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对自身知识结构及能力的更新,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课程多,活动多,也无法保证充分的时间与导师交流沟通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中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实践课都越来越多,为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还有足够的实习时间,学生的课余时间已经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与此同时,为丰富中职学生的生活,学校内的各类社团活动也慢慢多了起来,学校及上级部门也会不断举办各类活动、比赛以增强学生的能力,为了搞好这些活动,学生要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训练。这也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很难挤出充分的时间与导师深入沟通交流。

三、导师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也参差不齐

中职教师往往同时给多个班级上课,即使每个班级只选一个学生,最终也有可能导致结对学生数量超出其实际能接受数量。在现有情况下,为缓解导师的工作压力,大部分导师只能从所教的全部班级中选择2~3个学生,最终结果是任何一个班级都缺少大量的导师。由于没有足够的德育导师,为了更好的发挥德育导师制的作用,我们在工作中往往人为选择出班级中所谓的“问题学生”供给导师,这就对导师的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应该说,大部分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都能胜任工作,而且也能胜任德育导师的工作。但实践表明并非所有任课教师都适合做德育工作,有的任课教师有德育工作经验,有的教师没有任何德育经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个别教师自身还存在某些问题,无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因此并非所有导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因此学校在选择德育导师的时候也要谨慎操作,并且要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及工作引导,尽快提高导师的工作能力。

四、评价制度不完善,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

由于学生实际困难不同,导师的工作难度也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从客观上对导师的工作做出适当的评价。此外,班主任有班主任津贴,在晋升职称时也都有一定的优势,而德育导师在工作时往往是“义务劳动”,而且在做的不好的时候还要受到一些负面的评价,部分教师不免产生了“为他人做嫁衣”的感觉。这导致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往往会选择那些问题不是很严重甚至是表现较好的学生,这样工作难度低了,工作成果也比较容易体现出来。这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推倒了德育导师制的存在意义,因此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并且在“评先选优”、职称晋升时也要对优秀的导师进行适当的倾斜,从而更好的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在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压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各类学校。中职生正好介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学生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但其实他往往很难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此外他们在身份上介于学生与职工之间,这种临界变化的心理压力对中职学生的影响是远远超出了其他同年龄段学生,这也就导致中职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更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由于社会和家庭上还没有真正形成对技术工人、产业工人的正确认识,很多学生在入校后更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导师一对一的行为辅导、习惯辅导、心理辅导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缓解导师数量、时间与学生数量、时间的矛盾,如何提高导师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更好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服务,也就成为现阶段我们的工作难点和重点,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德育导师制”成为形式主义,使中国的职业教育更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导师制任课教师德育工作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