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宝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孔家崖第二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赵继宝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孔家崖第二小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信息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可以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导向不明,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这样,既浪费了时间,更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将“6+6+6+6+6”改写成乘法算式“6×5”后,问:“为什么把6放在前面?6是什么数?这里的第二问很难回答,究竟回答“6是相同加数”,还是回答“6是被乘数”?这样的问题,往往容易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为学生的思维指定正确的方向,为学生的思维开辟了捷径。
有些时候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无法看出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考虑是否全面,有时答案正确而理由却是错误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提问时采用探询式提问,即在学生对某个问题回答后接着再追问几个问题,这样做常常能起到激发新信息,扩展答案,重新引导提问的方向的作用。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平行四边形可以转换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哪条边?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上述提问一个接着一个,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的学习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智力。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富有一定的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一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自觉地去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先教学8的乘法口诀,然后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多”游戏,我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大苹果树”,然后我举起苹果卡片,在苹果卡片的背面写着需要补充的乘法口诀,并提问:先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接着把苹果卡片贴在树上。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他们纷纷举起了稚嫩的小手,抢着回答问题。创设这一游戏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我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想适应。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也起不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前面我们学过整数的加减法,那么小数加减法能不能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接着再提问:“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这些有序的提问,学生理解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不同点,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提问,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极富启发性。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