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让聋校语文课堂更加灵动

2011-03-20 16:53陈建军
文教资料 2011年34期
关键词:聋校手语聋生

陈建军

(泗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江苏 泗阳 223700)

语文是聋校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知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最具灵性的学科。但纵观聋校语文教学现状,语感的弱化、美感的缺失、灵感的迟滞,让语文的灵性荡然无存,使语文课堂成为机械的语言工具训练场所。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师生课堂沟通障碍,造成情感交流困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沟通障碍使聋校语文课堂灵性缺失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1]P115从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看,师生的沟通困难,交流不畅,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使聋校语文课堂灵性缺失。

一)手语沟通障碍多,使语文课堂情感交流难度大。

手语是聋人的母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也是聋人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但手语的固有特点极大地阻碍了课堂师生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首先是手语的视觉性特点。“手语本身是手眼交流的语言”,[2]P5“眼疾手快”是手语交流的重要特点,交流中稍有疏忽,即会让重要的信息从眼皮底下溜走,从而阻碍交流双方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准确接收,增加沟通难度。其次是手语表意的局限性。我国2003年修订的《中国手语》共收录词目5587个,远远不能满足交流需要,许多意义相近甚至区别较大的汉语词汇用同一个手势打出。例如在汉语中“观察”和“侦察”的意义有明显区别,但在手语中都用同一个手势表达,像这种情况很多,造成课堂信息传递的不准确。特别是“由于手语不能表达较深的内容,缺乏抽象性、概括性”,[3]P129师生在课堂难以通过手语表达深刻的内在情感,影响了语文课本中情感内容的传递。最后是师生手语表达的差异性。手语作为“视觉语言”与作为“听觉语言”的汉语在表达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而“为了避免手势语干扰汉语的学习,运用手势语要按照汉语语法打出,尽量避免语序的颠倒和成分的省略现象”。[4]P43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虽都使用手语交流,但表达的形式有很大差异,教师用“文法手语”,学生用“聋人手语”,使得师生表达同样的意思,却使用不同的手势顺序,增加了理解和接受的难度。

(二)课堂信息流失大,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

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有效接受是师生有效沟通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疏漏,都会造成信息的大量流失,从而使师生双方难以实现充分、有效的信息互通和传递。关于聋校师生的有效沟通问题,有专家做过调查。在聋校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双方的原因,教师传递的信息,聋生只能接受60%—70%,也就是说有30%—40%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流失,不能被聋生有效接受。大量课堂交流信息的流失,特别是有关情感表达信息,由于其表达和理解的特有困难,流失量更大,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难以有效彰显聋校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特点,使聋校语文课堂给人一种特别沉闷的感觉。如课文《师生情》讲述三位女同学在老师生病住院代表班级同学看望老师的事,重在表达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事”,深化“情”,才算把握了文章的实质和教学的要点。但我在听课中发现,不少老师由于沟通交流的困难,往往只是说“事”而不谈“情”,或缺乏深入引导而仅做简单点拨,使整过课堂教学缺失情感的滋润。

(三)双边交流意识差,使语文课堂缺乏情感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5]P115—116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以及聋校师生交流间存在的诸多困难,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师生交往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管讲、问,学生只顾听、答,师生彼此孤立、独立。由于语文学科表达情感的深邃性,思想的深刻性,造成交流的困难性,使得师生彼此孤立、独立的语文课堂现状在现实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我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稀里糊涂地听;老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支离破碎地答,将语文课堂双边互动的情感交流过程变成单边孤立的被动接受过程。

二、多重因素成聋校语文课堂沟通羁绊

造成聋校语文课堂沟通羁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究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接受信息能力不强。

语言发展障碍是聋生因听力损伤造成的最大障碍,由此造成聋生在认知、理解、感悟等诸多方面的困难,特别是对抽象情感的领悟,难以达到正常人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而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聋校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表达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具有深刻的理想内涵,聋生对这种情感信息的接受能力不强,明显落后于正常的孩子。如课文《亲人》,表面讲述“我”和妈妈关心帮助老奶奶生活,实则表达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深情。教学中,聋生容易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却很难体会民族情感。教学往往停留在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浅显学习上,使聋生难以对情感有深刻领会。

(二)教师传递信息效果不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重要传递者,大量的教学信息是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教师传递信息效果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从我做的调查来看,教师因素影响课堂信息传递首先表现为有效交流意识淡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将信息传递出去,不顾及学生的接受状况和能力,使得课堂教学虽有交流的形式,却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仍旧依靠手语这一单一的手段和聋生交流,由于手语在表情达意上特有的局限,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效果不理想。再加上教师使用的多为“文法手语”,“师生沟通存在障碍,能完全看明白教师手语的只占13.4%,还有40%左右的学生只能看懂一点点或根本看不懂”,[6]P47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三)媒介承载信息能量不高。

“较多的时候,教师用手势汉语与聋生沟通。经验丰富、手语好的老师会用聋人自然手语沟通”。[7]P84总之,聋校师生课堂交流传递信息最主要的媒介是手语。手语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具有直观、生动的优势,但也有缺乏抽象、缺乏概括性的不足,使其难以表达细微的情感和抽象的概念,从而影响师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使表达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成为困难。同时,在聋生的课堂教学中,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也都是重要的交流方式。但在课堂教学中,出于多种心理和认识上的不足,教师对这些媒介的运用并不多,使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多依靠单一的手语媒介,导致交流效果不佳。

三、有效沟通让聋校语文课堂更加灵动

“沟通无障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教学都无从谈起”。[8]P282对于承担着培养和发展聋生语言重任的语文学科来说,实现有效沟通,彰显学科灵性,让课堂更加灵动,具有特殊意义。

(一)围绕课改目标,坚持语言多元化。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启动聋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重视聋生语言多元化发展,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法,培养聋生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语文学科直接担负着培养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的教学任务,必须努力贯彻课改精神,紧密围绕课改目标,摒弃陈旧落后的语言教学观念,克服“口手”之争的羁绊,充分发挥口语、手语和书面语等多种语言形式在聋生学语和交流方面的作用,坚持教学和沟通语言的多元化,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如课文《再见了,亲人》,生动记叙了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热情讴歌中朝人民用献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场景感人至深,真情催人泪下。在教学中,我通过声情并茂的口语范读、优雅含情的手语领读和和谐协调的动作表演传递文章深厚情感。通过口语,聋生感受抑扬顿挫的语感;利用手语,领悟唯美情感;借助表演,实现人本统一,引导聋生深刻体验课文的深厚情谊,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利用多种感官,达到感悟综合化。

“对于听觉受损的聋童,感知觉在生活、学习、劳动中更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8]P30这就是其他器官对聋童听觉的补偿作用,如聋童视觉的补偿作用,触觉的补偿作用,振动觉的补偿作用。这些器官的特殊的补偿作用,在聋生交往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聋生的多种感官补偿作用,实现感悟认知的综合化,可有效增强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充分利用聋生视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知觉的补偿功能,引导聋生认知。让学生用眼看一看,认识杨梅果的外形;用手摸一摸,感觉小刺的平滑;用嘴尝一尝,感觉杨梅果的细腻柔软。多种感官的运用,弥补了聋生的听力缺陷,增强了认知效果。

(三)紧扣文本内容,做到情感真挚化。

心灵互动,情感交融是交流的最佳境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聋校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渗着深刻的思想性,赞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扣文本内容,深刻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走进真实的文本,做到与文本高度融合,将文本表达的真挚情感传递给聋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和聋生的无障碍交流,让聋生深刻体验到文章的美感。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随着事件的发展,我逐步进入角色,身临其境,我的紧张、痛苦和满腔怒火通过朗读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将学生带入文本,深刻体验文章表达的情感。

(四)依据聋生特点,实现交流场景化。

“聋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较长地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人的发展整个历程中,属于初级阶段”。[9]P71—72这种思维特点决定了聋生对抽象概括或者对其没有生活经验(经历)的事物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语文学科承载的情感丰富,而聋生的情感体验较为单薄。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应尽可能地通过创设生活性场景、课本剧等多种形式帮助聋生理解文本内容,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有效沟通。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为了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我没有让学生简单地分角色朗读,而是精心编排了课本短剧。我扮演凤凰,让其他学生分别扮演猫头鹰等不同的鸟。通过情景短剧的表演,实现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深入文本,达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有效统一,从而实现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五)借用教学媒体,实现手段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课堂上广泛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又丰富了师生沟通途径,增强了沟通效果。借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文本内容,拓展生活空间,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狭小的课堂空间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递有效课堂信息。如课文《桂林山水》,描绘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刻画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由于多数聋生没有实地游览的经历,缺乏亲身感受,难以准确把握,我在教学时,通过现代媒体,出示相关图片,播放情景短剧,让聋生如身临其境,深化了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理解,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准确传递,拓展了教学空间,增强了教学效果。

[1][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手语基础[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程益基,赵锡安,雪湘明.聋教育入门[M].华夏出版社,1993.

[6]方红.语文教学要正确运用聋人手语.现代特殊教育[J],2011.7.

[7]沈玉林,吴安安,褚朝禹.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华夏出版社,2005.

[8][9]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聋校手语聋生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