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积累 提高写作能力

2011-02-19 14:01:37福建谢晓霜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蚂蚱教师应课外阅读

福建 谢晓霜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可见,学好语文特别是习作离不开语言积累。如果没有丰富有效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些习作的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就缺乏“后劲”。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有效积累,使学生在习作中善于表达。

一、积累知识

英国作家约翰逊说过“为了写作,一个作者的绝大部分时间要花在阅读上,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虽然我们的学生并不一定要有写书的目标,但从这里也可看出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下笔如有神。在小学阶段,学生读的书就是指课内的教科书和课外的儿童读物,怎样读好它们呢?

(一)抓住教材 授予“猎枪”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课都是精挑细选的,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学生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和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还可以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这种功能,让学生积累课内知识和掌握文章所运用的技巧,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跳出教材 扩大猎场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进行广泛课外阅读,才能实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纵观现在的学生,课外书应该是有了,即使在农村,买书、订书的渠道还是畅通的,却习作时还是常出现词不达意,更不用说运用什么技巧。那么课外阅读中如何做到开卷有益?

1.潜心读书,达到心领神会

时下,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明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泛的阅读是不行的。但落到实处,学生却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的读书。我认为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读书中,可对精彩词句、段进行圈画,不理解的地方要不耻下问,那些使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内容,就应该尽情抒写自己独特、真实的感受,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这样才能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在鉴赏体验中,情感的积累与语言的积累水乳交融。

2.用笔去记,实现满载而归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如果只靠大脑记忆,那么这些知识只能是无序杂乱地堆积在脑中,而且容易遗忘,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平时阅读应养成把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摘记下来,一段时间后及时归类整理,然后经常“反刍”。久而久之,素材仓库不但丰盈,而且得到的知识很牢固,呼之即出。

二、积累经历

实践证明:要实现学生写个性化作文,就必须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个性化。如果只把学生限制在6小时的课堂内,那么个性化生活从何而来?

(一)调动感官 拨动生活琴弦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四角的天空”,把自然、社会作为课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多看草木花鸟,山川河流,风霜雷电;多听生活周围的各种声音。多玩:春天里踏青,夏天里戏水,秋天里放风筝,冬天里玩雪;多问,只要是不理解,不清楚的生活现象,就要像记者采访一样去询问。不断地这样做,学生生活就会丰富多彩,常会处于“不吐不快”的状态。为了倾听生命的呼唤,表达生命的需要,学生就会“不待扬鞭自奋蹄”,主动去练笔。

(二)创设活动 激发情感波澜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学生的习作素材,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借助学生自发的生命冲动,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悟,有所思,也有所发现。如我借助课文让学生演情境短剧,“谈天说地”,利用班队会多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故事演讲会,成语接龙赛,编墙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自由奔放,畅所欲言。这些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生活更加充实,从中感受言语生命萌动的喜悦,品味言语表现的乐趣,体验言语创造的魅力,领悟言语行为的奥秘。

三、勤于动笔 积淀语言积累

美国作家k.A波特指出:“多数人不理解写作是一门手艺,就像做任何其它事一样,你总是得经过一番学艺。”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心头一动”:如个别同学迟到,我让其他学生回忆自己迟到的经历,并把最紧张的一刻记下来。平时同学们吵吵闹闹,其他人总是围观,我总让学生记录现场,并发表评论。还有体育课的游戏,自然课的实验,美术课的绘画经历,包括社会现象,班级热点,自然奇事等,争取在特定的环境中写特定的生活场景。只要学生的热情还没消退,我便及时了解,并把日记作为主阵地,让学生主动记录。记得有一个学生在研究蚂蚱的鼻子在哪里,我就让他把观察过程记录下来。他这样写道:我揪住蚂蚱的一双锯子似的爪,把它的头伸进水里。奇怪,蚂蚱不但没憋死,还挺神气。我失望地把它从水里拉上来。我不甘心,就把蚂蚱掀过来反复观察,我发现它的腹部上有许多小孔,难道这是蚂蚱的鼻子?我像干渴的人发现清泉一样,又把蚂蚱的腹部放进水里。这回蚂蚱使劲地挣扎,还用那对强有力的锯子似的大爪不住地用力锯我的手,不过1分钟,蚂蚱四脚一伸,一命呜呼。我敢断定,蚂蚱的呼吸器官在腹部。此时此刻,我心里比吃蜜还甜呢!

如果不是亲自观察,又怎能写出这样实在的语句呢?所有这些“心头一动”,实际上是写作灵感的突然光临,只有迅速把它抓住,按在纸上,才能写出生命化作文,学生有了广泛、有效的积累,必然“思如涌泉”。

总之,有效积累是解决习作的源头活水。学生丰富的积累,才能有可供随时选择调遣的语言储备,学生的习作才能妙趣横生,大有见地。

猜你喜欢
蚂蚱教师应课外阅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快活的小蚂蚱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28
捉蚂蚱真有趣
我的粉蚂蚱
蚂蚱武士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9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