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金茶娟
习作能力是小学语文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学生,则一直以来是最让他们头痛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更别提兴趣的维系与发展。学生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时,不是没有语言词汇的积累,就是不能顺畅有序地表达。长期以来,中段起步作文一直是作文教学的瓶颈。
如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套中段作文起步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活动作文教学法。中段——3-4年级,以“活动作文”为主,解决“无米”问题,让学生言之有物,习作生动具体。
活动作文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让实现学生在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同时,轻松愉快地完成写作训练的一种开放式作文教学方法。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一语道出写作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有了生活实际,学生才乐写;有了情感体验,才能表达真情实感。李白坚先生曾说过,写作教学应着力于文章生成前的思维激发和情感激荡。所以,对中段学生进行活动作文教学,有利于摆脱作文难教、难写的尴尬局面,有利于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
纵观学生的习作现状,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句”“造文”的现象普遍存在。机械式的字、词、句的训练,使学生陷于文字游戏、求文字数而不能自拔。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与体验,没有写作的材料,写作就成了苦差。学生只能按照范文的套路去套,套了形式套内容,习作内容贫乏,情感苍白。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实际严重脱节,学生缺少“一写为快”的欲望,大多数学生失去了作文的兴趣、信心,学生不会想,不会迁移,失去了思维的社会价值。从教师的指导来看,作文指导方法机械、呆板、僵化,允许学生吹牛、说谎、编故事。甚至鼓励学生背例文来应付考试,对学生语言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训练,从而造成学生厌写作文。
原浙教版四年级教材中曾经有一篇单元习作,内容是看图写话《放风筝》。在第一次教学的时候,我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请学生看看图,说说图意,然后根据图意把习作写下来。批改的时候,发现了问题,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写的文章几乎如出一辙:天,一律都是蓝蓝的,风,一律都是轻轻的,风筝,一律都是放上去了,孩子们,一律都是兴高采烈的……批改的过程,味同嚼蜡。我就寻思,此类看图作文,是否可以不局限于图画,先组织学生去体验一下呢?基于此,我重新布置了任务,包括前期的制作风筝。
选择了一个适宜放风筝的日子,全班兴致勃勃地来到大操场上大玩特玩。而我,则充当了摄影师的角色,适时抓拍精彩镜头。
活动完毕,大家回到教室,还是意犹未尽,此时,趁热打铁,请学生说说此次活动的感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来写的文章,便异彩纷呈了,比如写两只风筝断线飞走的《风筝私奔记》、从老师的角度写的《金老师成了大忙人》,从风筝的样子入手的《这些风筝真漂亮》,因为质量差,结果风筝一次都没放上去的《都是便宜惹的祸》……这次活动,带来的是四十几篇活色生香的习作,篇篇充满了灵气。最主要的是,孩子有话可写,有激情要倾诉。看着孩子们迫不及待要奋笔疾书的样子,虽有点疲惫但心里还是无比的欣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作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孩子们从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观察体验中,得到新的感受和感官的满足、愉悦,以此激发学生描述活动的热情。
活动作文的形式多,趣味性强,通常可采用的有:
作文形式谈话作文游戏作文奇趣作文想象作文表演作文实验作文体验作文图画作文讨论作文心理作文观察作文应用作文情境作文上课内容采访老师、优点大轰炸夹弹珠、吹鸡毛、抢凳子、抓光、击鼓传球小猪烤不熟、烧不坏的手帕狐狸和乌鸦后传、歇后语新编(先表演再作文)装聋作哑、纸上站兵铁锤锤蛋锤不碎、拉不开的书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心理测试我的成语、画方圆“偷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最看不惯的习惯尝尝童子尿、心有灵犀一点通豆芽生长记、养蚕日记写给爸妈的话文具的自述、“独臂”的滋味、大眼瞪小眼
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也是“经验”的过程,即所谓“从做中学”和“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做”才能获得经验,有了经验,也就有了知。活动作文,以其“快乐为先、全体参与、珍视个性、生动活泼”这些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对于刚开始作文常规训练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作文前创设情境能帮助他们解决写什么的“素材问题”,学生会在多种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获取直观的作文信息。但活动只是载体,如何把习作写得“有血有肉”,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细节”,是中段作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细节”具体与否,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有很大的关系,而活动作文恰在“细节”指导上占据优势。
怎样才能写好活动作文中的细节呢?
首先要细腻。切入点要小、细,要抓住人物的一言一动之微、事物一沙一石之细。
请看:我左手握着玻璃杯,右手拿着筷子,眼睛紧紧地盯着弹珠,等待着比赛开始。这时,老师一声令下,我便不慌不忙地夹起弹珠来,心怦怦直跳。那弹珠看似不起眼,夹起来却很难,瞄一眼对方,已经成功夹起一颗,我更急了,手开始发抖,腿开始打颤,浑身热烘烘的。好不容易夹住了一颗,它却调皮得很,又“嗖”的一下滑了下去。我开始手忙脚乱,一边夹,一边想:小弹珠呀,小弹珠,请你乖乖地让我夹出来,只要赢了比赛,我一定会感谢你的……(活动作文——《夹弹珠》)
在这个片段中,有动作描写:握着、拿着、盯着、滑……有心理描写:我一边夹,一边想:“小弹珠呀,小弹珠,请你乖乖地让我夹出来,只要赢了比赛,我一定会感谢你的……”有神态描写:“手忙脚乱,心怦怦直跳,手开始发抖,腿开始打颤,浑身热烘烘的……”这些描写,把小作者当时的紧张与激动写得惟妙惟肖。
其次要真实。真实是指艺术的真实,就是细节即便不是生活的真实再现,也要符合生活逻辑,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请看:滕一超随身带了两个蛋,下课时,蒋聪笑嘻嘻地说:“嘿嘿,滕一超,你怎么带了两个咸鸭蛋,准备当夜宵啊?吃了小心变成呆头鹅哦!”滕一超大怒:“敢骂我的宝贝蛋。哼,蛋可丢,不可辱,奸贼,接招!”说罢,掏出鸡蛋,手腕一转,鸡蛋便脱手飞去,在空中划了个弧线,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向蒋聪,成功命中靶心,不偏不倚地射中了蒋聪的脑门,“砰!砰!”鸡蛋不辱使命,以死换回了尊严。徒留下一摊蛋汁,在蒋聪脸上肆意张扬……(活动作文——《护蛋》)
这是活动作文《护蛋》中的一个片段。这段话,读了令人喷饭,短短的几句,集语言、动作、神态于一体,虽言辞夸张了点,却符合生活逻辑,把当时孩子们以“蛋”为武器,互相攻击的场面写得入木三分,语言幽默,风趣,使读者身临其境。
再次是有个性。个性指的是独特的个人感受。在活动中,每个人的感受肯定不一样,写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当时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
请看:正准备看第六题,就听见老师说:“停!”我只好就此收手,看老师走到我面前,在我名字边上打了个大大的“0”。这个结结实实的“0”可把我吓倒了,我可是从没拿到过“0”分啊!而且,怎么说我也能拿个30、40分啊!做了5道题,总有几题是对的吧!我看见老师给王阳打了100分,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她才写了8个字,总共才一道题,老师干吗给她打100分啊!肯定是老师庇护她!(活动作文——《一次特殊的测试》)
这个片段着重描写的是心理活动,把自己当时得了“0”分的感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下来。很真实,也很符合当时小作者的心情。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李准也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使人物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的目的是要使文章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感受。在活动作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特别明显,很容易指导,只要学生仔细观察,多练习,久而久之,作文便饱满生动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充分发挥学生这种形象思维的优势,用声音、触觉、色彩、气味等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细胞,从而使他们能有效地捕捉事物的特征和细节,促进思维发展。
活动作文的活动体验过程虽然解决了学生的素材问题,让学生有“米”下炊,但如何让这“米”做出风味不同的“炊”,其中还是大有学问的。因为活动作文的素材相同,很容易写出千篇一律的习作来。为此,在教学中应指点学生抓住亮点,即抓住某个独特视觉展开描述,以体现个别性。
案例分析——护蛋
设计理念:体验护蛋经历,表达独特感受
活动要求:每人选择一个蛋,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给这个蛋进行化妆,命名,并且想出一个独特的方式保护,可以是装在口袋里拎着,可以是挂在脖子上带着,可以是放在盒子里提着,总之,要蛋不离身,身不离蛋,整整保护一天,也就是24小时。到时,看谁的蛋保护得最好,最完整。
思路引领:
1.回顾护蛋要求。
2.说说护蛋过程。挑选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说,比如:“你是如何给蛋化妆的?你为什么给这个蛋起这么个怪名?你是如何选择护蛋的工具的?在护蛋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意外?这些意外你是如何化险为夷的?“或者是“你的蛋是如何壮烈牺牲的?牺牲后,你又是怎么做的?蛋蛋牺牲后,你的心情如何?”
3.护蛋结束后,你有什么感想?
表达独特感受:你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
护蛋过程中,你智慧的双眼发现了哪些与别人不一样的精彩?能不能以这一亮点为核心,流溢出你不同一般的文采?并且为你的文章起一个独特的题目,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描写的重点。
因为每个孩子都参与了活动,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所以便演绎出了不同的风采:
《我与蛋蛋的书信往来》写作重点:通过书信的格式,表达自己与蛋蛋之间的情感变化:蛋蛋从提心吊胆到最终的一命呜呼,上了天堂后它心有不甘;而我,从一开始的信誓旦旦到后悔不迭,对蛋蛋充满了歉意……几封书信的往来,把护蛋的惊险场面写得高潮迭起。
《进口蛋》写作重点:护蛋难,难于上青天。小作者的护蛋一波三折,一气之下,把这蛋给吃了!而且,是生吃!因为他觉得还是肚子里最安全。
《好险哪》写作重点:用拟人的方式,自己就是那个蛋MM,因为命运多舛,结果落入了小主人之手。此后,它遭遇了“火刑”(被煮)、“水刑”(被带进澡盆),还差点被屁股压扁,不过最终有惊无险。
《鸡蛋的N种死法》写作重点:小作者观察仔细,他看到大家带来的蛋,死法奇特,有的是“跳楼自杀型”的,有的是“进了肚子型”的,有的是被当作了“炸弹”一命呜呼的,有的是洗澡时被放在马桶盖上,结果与粪便为伍的……每一种死法,都很惊险,有趣,令人喷饭。
《我是漂亮的蛋MM》写作重点:以第一人称叙述,具体描写小作者的化妆过程,一个爱臭美的“蛋MM”跃然纸上。读完文章,你会发现,爱美,不仅仅是人类的专利。
《护蛋后的感想》写作重点:护蛋那么难,让小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自己保护一天尚且护不全,妈妈怀胎十月,那是何等的辛劳。由此,他想到了自己以后一定要多体贴孝顺妈妈。
……
指导活动作文,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活动作文,它仅仅是活动中的一条线,一根藤,至于藤上结的究竟是个什么瓜,就要由学生自己决定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维不同,角度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
教学中,如果教师点拨充分,能及时抓住学生叙述的亮点,那么学生的习作便能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1]浙江省教科所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B·A·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B·A·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