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泡泡”提高小语低段阅读教学的效率

2011-02-19 14:01:37浙江沈晓华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泡泡蜘蛛课文

浙江 沈晓华

打开人教版实验教材,会看到在课文的后面以及语文园地中安排了许多以吐“泡泡”形式出现的提示语。编者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笔者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泡泡”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泡泡”,活用“泡泡”,学会自己吹“泡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发挥“泡泡”导学功能 了解“泡泡”是前提

(一)语言平易近人、善于点拨

课文中的“泡泡”以对话交谈的方式,用平易近人的口吻,让人在如坐春风中享受学习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用循循善诱、一路点拨、耐心启发的提示语,让人在黑暗中摸索时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如二上教材《识字》4中的学习泡泡“咱们去找一些成语故事读一读,好吗?好。我还要把故事中的生字做成卡片,留着复习用呢!”《语文园地五》中“我提议分组说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比比哪组说得多。”“我找了一些谚语,说给大家听。”以同伴对话的形式提醒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积累巩固新知,学生倍感亲切。

(二)内容丰富多彩,功能全面

1.提示语文学习的要点

从学习论的角度看,学习者在学习行为发生之前,总有一种学习的期待,学习的愿景。学生打开文本首先想到的是“今天学什么”“该如何学”的问题,如果有人适时给予指导,就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人教版语文教材十分注意这一点,他们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会恰到好处地以泡泡的形式提示学习要点,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关注学习重点。如《画风》这一课有两个泡泡,在文章开头学习伙伴吹出一个泡泡:“风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在文章末尾,又有一个泡泡“我还有别的办法画风。”前者提示学生关注课文语言表达的形式,后者重在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范本,展开想象,学会表达。这两个问题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思维价值。

2.提示学习方法的获得

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吸收和运用,总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有难解难分的关系。学习方法是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者才能节省时间、优化过程,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激发后继学习的兴趣,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欢乐,促使学习活动的良性循环。语文课堂长期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与缺乏“授人以渔”的意识和行为不无关系,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自己阅读,在新课程教材中许多泡泡就是对学习方法的渗透。

3.提示阅读思考的养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的本质是对话,是思考,是创造。当代的阅读学习十分强调学习者自主发现问题。这种阅读不是去接受作者的观点、结论、材料、描述、情感等,恰恰相反,它要求学习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寻找与自己问题有关的资料。问题从哪里来?可以从生活的观察中获得,也可以从学科教材本身引出;可以是对前人结论的质疑,也可以是对现有阅读材料的辨析。有了问题意识,学习者才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寻求问题的答案。新“课标”重视对学生个性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在编写提示语时精心设计问题。如二下教材《画家和牧童》一课,便有学习伙伴提示的两句话供学生深入思考“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

4.提示学习的拓展和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活即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你呢?”“咱们建议老师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吧。”“咱们去图书馆,看看有没有介绍宇航员生活的书。”这些泡泡提示语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屡见不鲜,体现了编者的用意所在:语文要与生活联系,课内要与课外衔接,只有在开放的大语文观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提示对人文内涵的关注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材中的诸多学习泡泡便是对文章丰富人文内涵的提示,借助于学习伙伴的形式提醒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价值取向。习得语言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认识。如《红领巾真好》中的“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浅水洼里的小鱼》中的“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呢?”此处的泡泡除了情感教育的目标还隐含着导行的作用,又如《小鹿的玫瑰花》中的“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均是提醒学生对文本人文内涵的关注。

二、发挥“泡泡”导学功能 活用“泡泡”是关键

(一)活用“泡泡”,聚焦言语训练的重点

低年级的课文内容相对集中,训练要相对透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取舍,利用学习“泡泡”,就能帮助聚焦文本重点,展开有效教学。笔者在执教《风娃娃》一课时,根据学习提示“风娃娃,我知道人们为什么责怪你。”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1.找一找,课文当中写风娃娃做了哪些事,并用序号标出来。2.将风娃娃做的事分分组,可以分成几组。3.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责怪风娃娃。4.请你给风娃娃提提建议。5.如果你就是风娃娃,听了大家的建议你会怎么做呢?学着课文中的段式说一说(先写来到——地方,看到——,怎么做——。)

语文课上,我们要经常活用“泡泡“,从繁复的、面面俱到的内容分析式的教学中走出来,聚焦文本重点,切中肯綮,适时进行言语训练,真正实现“一课一得”。

(二)活用“泡泡”,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用心斟酌的字词句段进行反复咀嚼、玩味、品析、吟诵,“在汉字中出生入死”,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妙。如二上《雷雨》中的提示语:“带点的字用得多好哇!”其中包括“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垂”字。“垂”是本句的点睛之笔,当大风来临的时候,这个姿态透露出蜘蛛的机灵,也折射出蜘蛛逃跑的急切与仓皇。这在孩子的眼中别有一番情趣。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垂”下来是怎么下来?你见过蜘蛛从网上垂下来吗?

生:我见过,就是蜘蛛拽着一根丝吊下来。

生:我没见过,我猜应该是蜘蛛从一根丝上滑下来。

师:我们看看图片,没有落到地面的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生:像是挂在丝上。生:像是垂挂在丝上。生:像拉着蜘蛛丝在打秋千。

师:大风来了,在网上的蜘蛛最快逃跑的方法是什么?

生:拉着一根丝垂到地面,最快。

师:多聪明的小蜘蛛,多快的“垂”啊!我们都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小蜘蛛的有趣吧。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垂”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垂”中间的一竖就像是一根蜘蛛丝,从上面直垂到地面,其他的部分像一只小蜘蛛,紧紧地拉着蛛丝。

师:多形象的记忆方法啊!我们来写写这个字,跟老师一起写,注意它的笔顺。

有时候,对一个词语的推敲,不是好或不好能说得清楚的,也不是形象不形象就能概括的。这位老师让“垂”跟生活比较,跟当时的情境比较,字与情交融,字与图交融,使教学更感性,也更有趣。

(三)活用“泡泡”,实现人文性工具性共生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到了很高的位置,要求语文学习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发现文本中的许多泡泡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老师以学习伙伴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人文价值进行思考,养成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

如二下《画家和牧童》的课文末尾有这样两个泡泡:“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两个泡泡即是对文本价值的高度凝炼的概括。教学中笔者围绕这两个泡泡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感悟人文内涵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现了人文工具的和谐共生。

1.抓“绝妙之作”体会画家的画技高超。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画家的画技很高超?学生自找自读。

3.学着课文中的样子,用“一——就——”的句式来夸一夸戴嵩。

4.抓“炸雷”的理解,体会牧童的勇敢。

(四)活用“泡泡”,搭就能力培养的阶梯

细细研读教材,会发现课文吹出的同一个内容的“泡泡”,根据年段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指向,从兴趣的激发到方法的指导到习惯的养成,体现了语文能力训练的梯度。教师如能在教学中读懂这一“密码”,横通纵连,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便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如:二上第24课《日记两则》课后“学习伙伴”提出“我想从今天开始写日记。”《语文园地八》展示台展出“这是我这个学期写的日记。”二下《雷雨》“泡泡”再次提出“我要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如果把这三处“泡泡”连起来,就能发现教材编者的匠心所在:第一处安排以教材为范例,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内在愿望;第二处安排以学习成果交流的方式,旨在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他人写日记的方法;第三处学习课文细致入微地观察,教给学生写日记的内容与方式,渗透写法与选材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些具体要求上的联系和区别,落实泡泡所提示的学习要求,达成年段目标,搭建“写作”与“习作”的桥梁,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活用“泡泡”,进行综合性拓展训练

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笔者就紧扣“泡泡”提示语:“太空生活太有趣了!我还想多了解一些”,进行一系列的拓展训练:1.读了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结合课前预习收集太空生活的图片资料,小组交流太空生活不同寻常的例子。3.拓展阅读《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之《太空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读后的感受,并用几句话写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通过读读、想想、说说、写写等学习方式,充分了解了太空生活的奥秘,了解了科学技术的成就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发挥“泡泡”的导学功能 会吹“泡泡”是目的

除了充分利用“泡泡”的导学功能,开展教学,我们还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尝试着自己“吹泡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运用学习方法向学习能力迁移的过程,使学生逐步能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

在学习新课内容之前,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吹出各种各样的“泡泡”,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学习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课文的重难点处,知识与能力的生成点,或是情感的突发点,思维的发散点等地方质疑问难,主动思考,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运用好“泡泡”提示语必须保持提示语原有的学习伙伴对话口吻,不能把原有“泡泡”变成一般的教师提问。教师利用“泡泡”提示语设计语文活动,还应以亲切的话语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另外,有些“泡泡”老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有些“泡泡”教师要依据课文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辅以适当的点拨和讲解。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金枝.以泡泡为向导,展开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2010.7.

[3]余琴.习作起步阶段怎么教.小学语文教学2010.7.

[4]马爱莲.国外母语教材的提示语功能.学语文2008.2.

[5]陈海飞.新课程教学中提示语的作用.综合天地》20091..

[6]柳涟.把握教材特点,体现课标理念.杭州市第三期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讲座.2010.12.

猜你喜欢
泡泡蜘蛛课文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趣味(数学)(2021年9期)2022-01-19 03:15:22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巨型泡泡
天天爱科学(2019年8期)2019-09-10 07:22:44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蜘蛛
和鱼一起吐泡泡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跳跳猴吐泡泡
幼儿园(2015年2期)2015-07-13 08:29:15
大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