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汪玉清
心理环境是老师和学生群体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态度及学生心理体验。如何创设和谐愉快、丰富新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呢?
学习兴趣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只有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才能创设出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如何激发兴趣?
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常常缺乏感性认识,这就需要老师设法变抽象为具体,变闭目想象为亲眼观看。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要做往瓶子里一粒粒放石子使水位逐渐升高的演示,或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或根据教材看图学语学句。“看图说话”既强调了“看”,又强调了图。在教学中,可把图画放大,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观察,为学生绘声绘色地烘托出一种氛围,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愉快地探求语文知识。如用偏旁部首组字,把合体字按结构排列,用形近字组词,把错乱的句子排列成一句通顺的话等一些练习内容,设计卡片悬挂、移动、组合、操作教具,这样就会使僵化陈旧的练习形式活起来,增大练习的密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争强好胜是孩子的一种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参赛时可以把孩子划分为几个小组。试题类型也像电视大赛一样,有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孩子们早在电视上就学会了这种方法,他们会很高兴地积极参与此项活动。这种方法教师赛前虽然很累,但却把学生的学寓于活动之中。
“玩”不是普通的玩耍,而是把游戏引进课堂,如“对口令”、“找朋友”、“争红旗”等,这样的“玩”学生心态愉悦,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最佳。
对学生的创造教育是利用他的好奇心,通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来实现的。如《小猴子下山》一课,让学生想:小猴子回去后经过认真思考,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后,它会怎样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要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求知欲望的满足,都有不同程度地收获和提高。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扩展,启发联想,创设意境。尽量给学生以形象感染,情意熏陶,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可借助音乐、图像、语言等,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最佳心理状态之中。
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如《狐假虎威》一课,在解题时,可设问:假是什么意思?“假“字在本课的意思是真假的“假”吗?这个问题留给你们,学完后请你们回答。教师有意留下悬念,领引着同学们认真读书。
2.声相结合,渲染气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3.设计“小高潮”,使课堂教学富有波澜。
在上课15至25分钟时,学生会处在疲劳状态。这时“小高潮”的创设,即可以使学生兴奋、愉悦、激昂,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期。对学生顺利掌握知识颇有益处。如巧用故事,精心设计提问,课内游戏、表演等。
现在孩子最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展示“自我存在”,教师要顺应他们这种心理,充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如低年级学生如果有什么需要,就要求他们用拼音给老师写字条,也可领同学读句子,读卡片,读课文等都可让孩子们尝试,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产生愉悦心理,对学生有促进作用。自尊心强,好表现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用“很聪明”、“棒极了”等评价语言。对于有显著进步或独到见解的同学,教师要给予掌声。对于回答不够完整,尚有不足的,教师要用“就差一点点,继续努力”的评价。对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出来的,教师要用“别着急,老师相信你会回答得很好”的评价。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不在于装满一桶水,关键在于点燃一把火炬。
总之,要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必须以教为乐,保持良好的情绪,亲切的教态,将自身之情融于学生的合作之中。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平等、爱护、尊重、激励等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信息,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团结、合作的共同进步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