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玲(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论曹植游仙诗*
宋 玲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曹植游仙诗在情感内容上可分为四类:表现“列仙之趣”:置身于仙境,享受成仙的趣味;渴望自由之愿:诗歌所反映的世界也正是他渴求自由意识的反映;隐逸淡泊之情:成仙不可得,他归隐于精神的田园抒发隐逸淡泊的情怀;企盼长生,建立功业之感:曹植深痛去日苦多,在游仙诗里他渴望延长生命存在的时间,以了却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将郭璞的游仙诗与之比较可更清晰地看出曹植游仙诗的特点:情感的昂扬向上、借“游仙”的途径抒发渴望自由之情、个人色彩的浓重。
曹植;游仙诗;内容;特点
曹植现存诗歌有76首,其中游仙诗包括《升天行》2首,《游仙诗》、《平陵东行》、《苦思行》、《桂之树行》、《飞龙篇》、《仙人篇》、《驱车篇》、《五游咏》、《远游篇》各一首,共计11首,占其作品近1/ 6。在创作的数量上,曹植是前无古人,“最早以‘游仙’为诗名者是曹植”。[1]131“游仙诗”这一名称在曹植时期作为一种诗歌题材被固定和明确下来,且得到了文人的普遍接受和认可。
曹植创作了占其诗集近1/4的游仙诗,原因何在?据赵幼文《曹植集校注》的编年分析,曹植的游仙诗创作于魏文帝黄初之年和魏明帝太和之年,也就是创作于其生命后期。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分水岭,早期过着“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斗鸡诗》),“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的优游卒岁贵公子安逸享乐的生活,而曹丕登基后,此时的曹植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这种抑郁难耐彷徨苦闷、渴望自由不可得然又不曾泯灭的建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在其游仙诗里得到大量体现。可见,思想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现按其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内容将游仙诗分为4类。
一是表现“列仙之趣”:身临其境地置身于仙境。这里有仙乐飘飘,美味佳肴,与仙人们同游,自由而快意,表现列仙之趣。如《仙人篇》:“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馀。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一片安宁而祥和的世界,在这个宁静而飘渺的世界里,灵液飞溅,兰树桂树上与天齐,玄豹翔昆鸟游戏喧闹,满是生机勃勃的景象。“灵液飞素波,兰桂上参天。玄豹游其下,翔昆鸟戏其颠”(《升天行》),还重点写了仙境里一棵扶桑树:“扶桑之所出,乃在朝阳溪。中心陵苍昊,布叶盖天涯。日出登东干,既夕没西枝。”扶桑树高大得似乎遮蔽了整个苍穹,繁密的枝叶蓊蓊郁郁延伸到天之涯,仙境里的景象瑰丽祥和,这里已然没有了人间的限制与压迫,只有渴望已久了的无拘无束与仙境的趣乐。
又如《苦思行》:“绿萝缘玉树,光曜粲相晖。……郁郁西岳颠,石室青葱与天连。”又如《桂之树行》:“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上有栖鸾,下有盘螭。”绿萝、玉树、郁郁西岳、青葱翠叶全是春意盎然富有生机的景色,行走在这样的世界里满眼新绿怎不叫人惬意?怎会没有乐趣?“曜灵未移景,倏忽造昊苍。阊阖启丹扉,双阙曜朱光。(《五游咏》)”同时,仙境里的景色也是瑰丽的:“朱华”、“丹扉”、“朱光”耀眼的红色错杂在绿色的仙境里,更显仙境的富丽堂皇,不仅如此,景观亦是崇高壮大的:“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灵鳌戴方丈,神岳严嵯峨”(《远游篇》)、“晨游泰山,云雾窈窕。”(《飞龙篇》)、又如《驱车篇》中:“神哉彼太山,五岳专其名。隆高贯云霓,嵯峨出太清。周流二六候,间置十二亭。上有涌醴泉,玉石扬华英。”这些景观无一不让人忘却人间的苦恼从而在仙境里流连忘返。“食霞漱沆瀣,毛羽被身形。发举蹈虚廓,径廷升窈冥”(《驱车篇》)甚而有化身为仙人“蹈虚廓”、“升窈冥”之想。除了景观,最为关键的是诗人还遇见了心向往之的仙人,与仙人共同遨游,平等自由。如《仙人篇》:“仙人揽六著,对博太山隅。湘娥抚琴瑟,秦女吹笙竽。……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又如《苦思行》中:“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又如“乘风忽登举,仿佛见众仙。”(《升天行二首》);“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飞龙篇》);“上帝休西棂,群后集东厢”(《五游咏》)、“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远游篇》)。这些诗句里我们看到仙人陪伴诗人欣赏着音乐,在这仙乐飘飘歌舞升平的仙境里,谁还愿意返回不自由的人世间?面对生命易逝的悲哀,仙人解除了诗人对死亡的恐惧“得道之真人咸来会讲,仙教尔服食日精。”(《桂之树行》)、“与仙期,东上蓬莱采灵芝。”(《平陵东》),无论是仙境里的美景还是超脱凡尘的仙人,总而言之,这里的世界完全没有了人世间的污浊与抑郁,诗人足可以在这里享受精神的趣味。
二是抒发渴望自由的情感。“黄初中,曹丕用严峻法律,派遣监国官吏,控制诸王行动,而且颁布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的规定,将他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区域里。曹植处在这样的境遇里,古代的神仙传说自然容易出现在他的意识中。仙人翱翔云表,逍遥八荒,没有任何约束,任意行游。他使用生动的笔触,渲染一幅缥缈绮丽的仙境,热烈地歌颂自由的可贵。”[2]应该说,抒发渴望自由的感情在曹植游仙诗里占最大的比重,实为囚徒的诗人,功业未就,苦闷难诉,唯一能做的只是幻想,聊以获得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借游仙诗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求,发泄对迫害阴影的愤懑。如(《仙人篇》):“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天地如此之大,却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想象的世界里诗人可以“驱风游四海”,可以如《游仙诗》中提到的:“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渚,南翔陟丹丘。”在天空与仙人同游,自由而快意。在想象里他可以“逍遥八绂外,游目历遐荒。(《五游篇》)”他神游八方,睥睨万物“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远游篇》),他“东北望吴野,西眺观日精。”(《驱车篇》),而在现实里,曹植被曹丕父子赶出京城,远离宫阙。“我们不难看出,子建所幻想中的神仙世界正与自己所处的险恶环境完全相反,是他渴求真正的人的自由意识的折光。”[3]但幻想毕竟是幻想,“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苦思行》),真人远逝,凡尘的自己依然只能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地生活,足可见曹植在现实世界里忧愁之深长,渴望自由之迫切。
三是抒发隐逸淡泊之情。正因为渴望成仙不可得,诗人只能归而抚慰自己的心魂。后期的曹植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豪气干云、一心等着立自己为太子建立丰功伟绩的曹植了,现实的残酷,终于让他看清了世间的是非,进而归隐于精神的田园抒发隐逸淡泊的情怀。老庄思想、道教神仙境界给了曹植以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安慰,此种心理在游仙诗里得到体现。早期铮铮铁骨、堂堂正气的曹植,对于庄子思想难以有深刻的理解,但到了后期却有了转变。“策杖从吾游,教我要忘言。”(《苦思行》),“要道甚省不烦,淡泊无为自然。”(《桂之树行》),“忘言”是消极退避之术,合于老子旨意,“淡泊、无为、自然”正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这无不是老庄思想的反映,也是曹植后期的心得。后期的曹植被视为圈牢之养物,他借助庄子天人合一境界以获得心灵的解脱,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曾经孟气干云、昂扬向上、春风得意的少年王子在遇到不尽的挫折后,内心深处无限的失落痛苦与无助,他用归隐、淡泊的思想来不断安慰自己敏感、脆弱得几近崩溃的神经。
四是抒发企盼长生建功立业之感。曹植的游仙诗写于桑榆暮景的晚年,深痛来日不多,所以,他的游仙诗渴望延长生命的长度。曹植本就感慨人生短暂且多有忧愁,“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游仙诗》)”继而认为消解此痛苦唯有游仙一途,在仙境里,仙人给的灵丹妙药足以让其延年益寿。如“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无终极”(《平陵东》)、“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五游咏》)、“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飞龙篇》),他还想岁月重来,“愿得纡阳辔,回日使东驰。”(《升天行二首》),对长生渴望是如此深情。曹植仅仅在人世间走过了41年,游仙诗写于他人生的暮年之际。按理,当一个人沉沦在痛苦深渊的时候,对生之留恋意识不会那么迫切,甚至大量的人选择了“不如归去”。为什么曹植却一反常情,毫无颓废萎靡之态却如此渴望长寿呢?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纵观曹植短暂的一生,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形成前后两个时期。但无论前期后期,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曾多次表示,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要“功铭著于鼎锺,名称垂于竹帛”(《求自试表》)。如此抱负远大昂扬向上的一个人,在感慨岁月无情,迟暮余年的时候,为自己大功未竟,抱负难展而深深遗憾痛苦无奈。所以他企慕老天再能给他多一点时间,侥幸残酷的君王能有一天良心发现再给他大立功业的机会,写这些渴慕长生诗句的时候,子建是有幻想的,而这些幻想说到底还是为了能让自己建功立业的需要,以了自己“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心愿。
纵观这四大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正因为曹植“见”到了仙境的“趣”,所以他渴望得到仙境的“自由与平等”,但人毕竟不能羽化,因为不得,转而只能寻求内心的安宁“隐逸淡泊”,但他内心建立功业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志向始终未曾泯灭,所以他企慕“长生”,希望上天还能给他机会。总的讲来,曹植的游仙诗都是在咏怀,即便是列“游仙之趣”,也是为了咏怀的需要,突出了一种对理想信念执着的心态,这已经不同于汉乐府里面那种一味祈药长生、崇拜仙国的写趣。今人蔡守湘等撰写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即据此认为:“写游仙诗有两格,一是所谓正格,写滓秽尘网,淄珠缨绂,参霞倒景,饵玉玄都的神仙之事,二是所谓非正格,借写游仙寄托对现实的不满”。[4]所以说非正格的游仙诗在曹植时期已经发展成熟。
郭璞字景纯,东晋文学家,也可以说是游仙诗的鼻祖。郭璞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数十万言。《晋书·郭璞传》称“词赋为中兴之冠”,其中以《游仙诗》为主要代表,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郭璞的游仙诗借游仙以咏怀,有一定的现实内容。钟嵘《诗品》说郭璞的《游仙诗》“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土禀咏怀”,这是很确切地评价。郭璞的游仙诗和曹植的游仙诗一样也属于非正格类,但在内容和感情的抒发上和曹植的诗作却存在较大的差别。
首先是相似之处。
二者明明都不相信有仙境的存在,但二人都幻想它的存在以此摆脱人间的种种不如意。其次郭璞也一样有哀叹生命苦短的内容:“静叹亦何念,悲此妙龄逝。在世无千月,命如秋叶策(音)”,所以他也有对长寿的向往,如第三首中“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第六首中“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第九首中“采药游名山,将以救年颓”;第十首中“永偕帝乡侣,千龄共逍遥”;第十五首中“散发荡玄溜,终年不华皓”[5]无一不是在渴慕长生。第三,如果说曹植祈求延长生命的长度,是希望假以时日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宿愿,那么郭璞是不是有着同样的思想动机呢?一方面从游仙诗的其他篇章里可以看出,郭璞也是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志士,“王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与曹植一样的怀才不遇;另一方面从社会背景来看,郭璞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里,25岁遭遇“八王之乱”,41岁北方匈奴刘渊集团攻陷洛阳,西晋灭亡,49岁时死于叛将王敦之手。短暂的一生里不是遭遇王朝内部的争权夺利就是遭遇异族入侵国土沦丧甚至改朝换代。郭璞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对西晋灭亡不可能无动于衷。诗人才高不为世用,只能发出“蹇修时不存,安之将谁使?”的哀叹。可见,在这一点上他和曹植是一样的,求长生只是追求生命的长度,将长生之想与建功立业相联系,拓展生命的宽度,让功名和精神与世长存。“魏晋游仙诗是同个性意识的自觉相联系的,因为对于个人志业的执着追求,乃是个性意识自觉的重要标志和主要体现。正是这种对于个人志业的执着追求,方使得诗人对于时间迁流的哀叹具有了一种深沉浑厚的意蕴。他们的游仙之想,永年之求,因而也渗进一种崇高的企向。”[6]
不同的地方显而易见。
首先,在感情的抒发上,郭璞给人的印象是悲情是消极,遍观他的19首游仙诗,处处可见他的“悲”和“哀”。第四首中“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咤”哀年华已逝;第五首的“潜颖怨清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悲忠而被谤;第13首“四渎流如泪,五岳罗若垤”,苦闷的诗人此时早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第14首“静叹亦何念,悲此妙龄逝”,[5]叹功业难就,但无论郭璞是哀年华已逝叹时不我待也好,还是悲功业难就怨时乖命蹇也好,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个“零泪缘缨流”的悲苦诗人。胡大雷在《文选诗研究》著作中说到:“追求仙界的享乐欢愉,本是前辈游仙诗作的特有内容,郭璞的游仙诗作则不然。”进而给了更为详尽地阐述:“首先,其游仙诗作中写的多是不能成仙的悲。其次,其游仙诗作绝少仙界欢乐宴游场面的描摹。其三,郭璞游仙诗作还写了成仙以后的悲哀”。[1]143而这一点在曹植那显然是绝无仅有的,他追求着仙界的享乐欢愉,建立了强大的主体性,“愿得纡阳辔,回日使东驰”(《升天行二首》)。同为抒发生命苦短功业难就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在这种压抑下,二者都有过愤激,但最终一个是抑郁苦闷泪满衣襟,一个仍是斗志昂扬奋发向上,最多曹植也只会暂时地将这种感情压抑变得淡泊或者不甘心地寻求内心的归隐,但断然不会泪湿青衫。其次,在表达自由的愿望上,二者的方式有差异:曹植是借“游仙”一途进入仙境遨游,忘却了人间种种的迫害和束缚,而郭璞更多的是借“归隐”山野。郭璞以隐居山林这条切实可行的人生道路作为自己对黑暗政治的对抗方式。而曹植主要借游仙一途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求,隐隐投射和发泄对迫害阴影的愤懑。第三,较之曹植的游仙诗,郭璞的诗作里出现了较多的社会内容,在他的诗作里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的悲苦生活。第9首“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遐邈冥茫中,俯视令人哀”,“这首诗中郭璞写成仙升天确很逍遥自在,然而,即使在这天堂之中回顾人世,还是为人间的苦恼而伤心。他并不能忘记世人,对人民的疾苦还是有一定的同情。”[7]他翱翔太空俯视人间,哀民生之多艰,流露出对国事和人民的关心。曹植游仙诗个人色彩浓重,主要是感慨余生暮年理想难以实现,以及渴望自由的个体情怀,而郭璞却偶尔流露出对俗世的关怀。
郭璞的游仙诗主要在歌咏高蹈遗世,所以消极性仍然很大;而曹植的游仙诗却始终让人感觉到虽被压抑但始终昂扬不屈的精神。
总的说来,曹植的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咏怀,上承屈原《离骚》、《远游》之意,下开郭璞游仙之旨,极大地发展了“坎土禀咏怀”的变格游仙诗,为我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游仙诗的内容到了东晋的郭璞开始有了对俗世的关怀,在游仙诗里毫无避讳地摹写社会史实,这无疑给游仙诗的内容注入了新的血液,而这又是在曹植游仙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五将曹植誉为中国诗史上的“三大诗仙”之一:“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3人而已。”在艺术上他的游仙诗勇于创新,既保留了乐府诗的优点,又使之大有文士气,从而使游仙诗成了中古诗歌中一体一类,值得后人认真研究。
[1]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65.
[3]孙明君.三曹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9.
[4]蔡守湘.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237.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865 -867.
[6]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四百年民族心灵的展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20.
[7]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郭璞和游仙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0.
On CAO Zh i’s Poem s of M ystica l Excursion
SONG L ing
(L iterary A cadem y,Guang X iNo rm alU 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CAO Zh i’s poem s o fm ystical excu rsion can be d ivided in to fou r catego ries in con ten t:show ing the"fun o f imm o rtals"——en joy ing life in the fairy land;exp ressing the desire fo r freedom——the free w o rld in the poem s,the reflection of h is consciousness;revealing the affection of reclusion and detachm en t——hard to be an imm o rtal,he’d like to be a herm it in h is ow n sp iritual hom e,being indifferen t to the fam e;look ing fo rw ard to living fo rever andm ak ing con tribu tion——CAO Zh ideep ly felt that tim e flies,so he desired fo r a p ro longed life in h is poem s to com p lete h is w ish o f fostering ach ievem en ts.In com parison w ith GUO Pu’s poem s o f m ystical excu rsion,the characteristics o f CAO Zh i’s can be clearly seen that:en terp rising sp irit,exp ressing the th irst fo r freedom by the m eans o f roam ing the paradise,and in tensely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CAO Zh i;the poem ofm ysticalexcu rsion;con ten t;characteristics
I207.22 文献标码:A
2095-042X(2010)04-0085-04
(责任编辑:李 艳)
2010-05-30
宋 玲(1981—),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