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东(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二因素*
刘 东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研究生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当今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容易导致部分研究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科学精神相对缺失;而研究生的进一步扩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学术氛围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风状况,进而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弄清影响当前研究生学风现状的原因,从研究生内在特质因素和影响研究生学风的外在因素着手,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是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完成研究生学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建设人才的重要保证。
研究生;学风建设;对策
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诉求层次化和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等给研究生的学风带来了重要影响。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校风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校风。而学风是一所大学校风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良好的学风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不断进取向上,而且能够抵制不良习气等负面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研究生作为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砥柱,而研究生的学风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基础和保证。由此可见,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构建研究生优良学风,是关系着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自身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研究生学风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研究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具备刻苦钻研精神,严谨、求真、务实的优秀研究生;但另一方面,一部分研究生的学风也出现了令人遗憾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求学”和“求实”两个方面。“求学”方面,学习目的缺失错位、态度浮躁,表现为:缺课现象不断增多、课堂纪律较涣散、无参与学术活动积极性、应付导师赋予的研究任务,得过且过;“求实”方面,表现为:缺乏创新精神、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考风不正等。这些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1]
造成这些不良学风现象的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研究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对研究生学风造成的影响。首先,当前,“在利益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层次化”[2]的背景下,过分强调利益容易致使部分研究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学习目的不明确,科学精神缺失。其次,研究生的进一步扩招,使研究生入学门槛相对降低、研究生素质入学时呈现良莠不齐;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增加,学生难以和导师进行较为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和学术水平。再次,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滞后。有的学校对于研究生管理的体制和机构,责权不清,致使工作效率低下。科研管理的重心过多偏向于项目管理,导师对研究生教育止于毕业,疏于长远考虑;研究生管理服务经费投入不足,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研究生培养,增加科技经费和研究生教育创新经费的投入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扶持。最后,学术氛围淡漠,科研软、硬件条件不健全。在学术氛围方面,有的学校某些学科的研究生阶段,学术活动很少,即使有学术报告之类的学术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管理
者甚至要通过行政命令、逐个打电话要求大家参与;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管理不善,即使学校提供的研究生创新课题研究项目,管理松散粗放,课题申请下来后的管理,大多除了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之外,诸如具体怎样研究、做了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则很少有人问津,这样的学术研究运行方式,不利于研究型创新团体的涌现,更不利于实现学生、学科、学校三方的共赢。
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科学精神缺失。关于科学精神,竺可桢概括为“专心一致,实事求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归”三个主要方面。科学精神要求研究者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严谨为学、诚信为人,就是求真、务实、无畏、创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科学知识并不等于科学精神,一个拥有科学知识的人不一定具有科学精神和有所创新。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又具有科学精神的研究者,才能在科学研究上,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产生创新成果。研究生是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的人才,但时下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研究生在对功利的追逐中减弱了对科学精神的崇尚;学校教育在重视知识传授中,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重量化考核,致使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容易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等等。研究生科学精神的缺失,必然导致考试作弊,科学研究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粗制滥造科研论文,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学分或通过论文答辩等不端行为。这些行为严重背离了大学精神,不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图1 研究生学风建设相关要素
研究生学风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将学风建设融入研究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去,紧密围绕影响研究生学风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寻找工作突破口,多管齐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长效机制,努力促成行之有效的学风促进机制。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影响研究生学风的主要有学生内在特质以及学生外部环境两个大的方面。研究生内在特质包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精神两个因素。研究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又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环境,包括:研究生管理队伍以及研究生的学术科研硬件条件;二是研究生所处软件环境,包括:学术氛围、导师示范作用、竞争机制、考风以及研究生党建工作等。学风促进机制要从相关要素入手。
(一)从研究生内在特质着手,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促进研究生道德素养的自我完善
1.积极探索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应将研究生德育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工作贯穿在入学教育、政治课及专业课学习、科研、实践、论文、答辩等诸多研究生培养的环节中去。利用课堂教育、党员活动、导师教育、社会实践诸多教育途径,使研究生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从而摈弃学习心态上的浮躁与空虚,进而使之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向,激发贡献社会、报效祖国的热情。
2.努力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甘于寂寞、淡泊功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无疑,这是对广大师生提出的要求。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是探寻客观世界的本质,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做学问必须要耐得住寂寞、不为外界金钱名利所诱惑;不怕吃苦,有不懈追求科学真理的意志;甘于批判与创新。必须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借助舆论,树立典范等措施,引导研究生牢固树立科学精神。只有不断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并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才能更好地使研究生增强自律意识,发挥在学风建设中的能动作用,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学风的不良行为。
(二)着眼影响研究生学风的外部因素,以“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为工作切入点
一方面,就“硬件”条件而言,通过提高研究生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以及加强研究生科研环境建设,来提升影响研究生学风的外部“硬件”条件。
1.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研究生管理队伍不仅仅是行政管理队伍,更是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结合。[3]研究生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风建设工作的执行效率。要通过专业培训、通过研究生管理队伍的自觉学习以及对研究生管理队伍的考核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努力培养一批懂学术、会管理、高水平的研究生管理队伍,通过他们务实的工作、严格的管理来推动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有效开展。
2.加大科研环境和试验条件的投入力度。合理使用教学科研经费,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大支持研究生学术科研活动的人力、物力投入力度。改善研究生实验研究环境,为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供更优越的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严肃考风、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等工作为抓手,切实改善影响研究生学风的“软件”条件。
1.大力开展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培养研究生的优良学风是必不可少的。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学术报告或讲座的形式,给研究生展示学科前沿知识与发展动向,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开展竞赛类的科技活动或学术论坛的举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夯实理论功底,活跃校园学术气氛。需要注意的是,在学术活动中要提倡和鼓励研究生发表个人观点,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研习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2.认真抓好考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应制定严格的考试规则,选拔出认真负责、责任心强的监考人员;对考试违纪舞弊的学生应按照《研究生手册》规定,严格处罚,不能姑息,同时通过入学教育环节以及处分通报等警示作用,进而端正广大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摈弃投机心理,杜绝抄袭、作弊的违纪行为。
3.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在研究生中努力促成一种向优秀学生看齐、不甘落后的良好学习风气。应借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之“东风”,在研究生中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实行基本奖学金评定机制,“奖优罚劣”,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4.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支部工作。通过开展一系列以“党建带动学风”为主题的特色党组织活动以及讨论活动,提高研究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优秀学生党员以及优秀学生党支部的评选,树立典型与模范,进而促使研究生党员在促进学风建设、抵制不良学风中发挥党员应有的积极作用。[4]
5.加强与研究生导师的联系与合作。导师对于研究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和情况更为了解。此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态度和习惯对研究生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作用。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必须加强与研究生导师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可以更好、及时掌握学生学风动态,对于个别出现学风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教育;另一方面,进一步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导师负责制。[5]借助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态度和习惯,更加有效地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优良的学风。
总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风气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毫无疑问,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自身素养,营造研究生学习良好环境,必将遏制目前存在于一些研究生中的不良学习风气,推动研究生学风的良性发展,保证研究生教育取得坚实的成效。
[1]邬玉香.研究生学风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9):66-68.
[2]洪远朋,卢志强,陈 池.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8-121.
[3]王明波.当前研究生学风现状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04 (6):5-7.
[4]孙粤文.现时期研究生党建考察机制创新研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5-27.
[5]冯高鹏,高平发.研究生的群体特点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J].石油大学学报,2004,20(3):105-107.
On the Two Factors A ffecting Postgradua tes’L earn ing A tm osphere Con struction
L IU Dong
(Schoo lo f Info rm ation Engineering,W uhan U niversity of Techno logy,W uhan 430070,Ch ina)
L earning atm osphere o f postgraduates is closely in ter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postg raduates.A t p resen t,d riven by socialm u lti-in terests,such phenom ena as im petuous attitudes, instan t success bu t lack o f scien tific sp iritm ay arise.In add ition,w ith the increasing en ro llm en t of postg raduates,po stg raduates’educationalm anagem en tm echan ism and academ ic atm osphere,etc.d irectly o r indirectly affect postgraduates’leaning atm osphere,thereby affecting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O n ly th rough a carefu l analysis o f in ternal and ex ternal facto rs,tak ing som e effective m easu res,and enfo rcing postgraduates’learning atm osphere construction,can the academ ic standards of postg raduates be im p roved so as to cu ltivate h igh-level com pound talen ts.
postg raduate;learn ing atm osphere construction;strategy
G643.0 文献标码:A
2095-042X(2010)04-0071-03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0-08-29
刘 东(1983—),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信息工程技术及研究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