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
⊙赵 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汉乐府游仙诗的形成、概念的界定、内容主旨、游仙模式及意象运用等方面,但是大多数的研究只是将其作为游仙诗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笼统叙述,或者仅仅关注其某一方面的特点,没有形成系统。本文主要依据中国知网收录情况,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汉乐府游仙诗研究做一简要梳理,以求对后来者有所帮助。
汉乐府游仙诗 综述 研究
在中国文学史中,汉乐府作为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诗歌艺术高峰,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领域,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前,汉乐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乐府诗的起源、分类、艺术手法以及汉乐府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文学史发展上的特殊意义等方面。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和论文主要有:王易《乐府通史》、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乐府的研究领域变得更为宽广,研究角度也更为独特,更多是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研究。赵敏俐先生在汉代诗歌研究方面著述丰富,《山崇拜与道教文化及游仙诗》重点研究了游仙诗的产生及发展与道教文化之间的联系;《论汉代乐府诗中的流行艺术与民间歌谣——兼谈“民歌”概念在汉代诗歌研究中的泛用》论述了汉乐府与广泛意义上民歌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汉代文人的乐府歌创作及其意义》主要论述了汉代文人参与乐府诗创作的问题。
游仙诗自秦代以来,一直存在于中国文学之中,学界对于游仙诗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魏晋时期和唐代,而汉乐府中的游仙诗研究则总是被放在游仙发展链条上笼统叙述。20世纪40年代末朱光潜先生发表了长篇论文《游仙诗》,论述了游仙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之后论述比较全面的专著有张宏的博士论文《秦汉魏晋游仙诗的渊源流变略论》,集中在“流变篇”论述了乐府游仙诗的基本问题。近年来,汉乐府游仙诗逐渐受到关注,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来看,大致有四十余篇有关汉乐府游仙诗的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游仙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楚辞是游仙诗产生的源头,这是学界最普遍的看法。徐明的《试论汉代游仙诗的产生与演变》一文认为《远游》篇已经隐含了游仙诗的基本因素,是游仙诗的滥觞之作。赵荣《游仙长生与及时行乐——汉乐府游仙诗的生命价值追寻》也认为游仙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晔梅《悲怆的美丽——汉魏六朝游仙诗之演进论》一文把游仙诗产生的三大源头分为楚辞文化、庄子思想和秦《仙真人诗》三个部分。
张树国《论汉代游仙诗的来源、艺术形态及其影响》认为原始的巫术观念、神仙信仰和神通法术构成了游仙诗的原型,在信仰、仪式和方技上规定了游仙文学的发展方向。栗春娜的《汉唐游仙诗研究》认为先秦时期简单的神仙思想与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促使经学与神学的融合渗透,这是汉代游仙诗形成的基础。关于游仙诗的起源大致是以上几种观点,但是对于第一篇游仙诗的问题,学界也存在争论。大部分学者对于游仙诗源于屈赋是没有疑义的,《远游》篇历来被认为是游仙诗的滥觞之作,几乎已经成为学界公认之说,也有的学者认为《庄子》应该为第一部游仙诗作品。但是陈飞在《应该正确评价曹植的游仙诗》《再论曹植游仙诗》中认为游仙诗的渊源虽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游仙诗应该始于曹操和曹植二人。张士则发表文章认为游仙诗的起源应该是《仙真人诗》更为合理,他认为屈原的作品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游仙诗,只是借用大量神话来抒发意志,而《仙真人诗》中所包含的求仙、方术的内容应该和游仙诗的本质一致,算作是游仙诗真正的起源。
何为游仙?这是研究游仙诗不可回避的问题。詹时窗在《道教文学史》中曾说:“游仙诗就本义而言,即歌颂诗人漫游之情的诗。”不过,这样给游仙诗下定义显得过于片面,游仙诗人在游仙过程中不占主要地位,只是有时参与其中,或者甚至不出现在漫游过程中。彭建华《论汉魏六朝游仙诗》中认为游仙诗“是诗人凭借幻想抒写在仙境、水域或其他类似性质的虚幻境界中遨游,以摆脱现实时空局限,而获得精神超越的一种诗歌形式。”另有栗春娜《汉唐游仙诗研究》曾给游仙诗下了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定义:“游仙诗是以描写神仙生活和神仙幻想来表达某种人生理想、人生态度,或以游历仙境为主要内容,表达企慕长生、寄寓某种人生理想的诗歌样式”。李建婷《神游宇外心存仙道——两汉游仙诗研究》从“游”和“仙”两字演变的角度来理解“游仙”的含义,视角比较独特。
栗春娜在《汉唐游仙诗研究》中认为汉代游仙诗主要有两个特点“:追求肉体的长身不老、在精神上表现为真诚执着的相信神仙的存在。”她认为汉乐府游仙诗主要是表达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带有功利性的色彩。
彭建华《论汉乐府游仙诗的艺术特色》认为汉乐府游仙诗描写人神共处的欢乐场面,“能更好地表达最高统治者‘乐生’‘永寿’的意志。”游仙诗成为诗人为国家和皇帝祈福的重要文学载体。
张振龙《汉代游仙文学主旨谈论》认为汉代游仙文学“借游仙思想表达对现实黑暗动乱政治的不满,对自由、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乐府游仙诗也有表达相同内容的作品,《董逃行》就从一定程度上体现讽喻动荡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游仙诗的模式大致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游仙文学传统,而且更加重视对游仙过程的描写。朱立新在《游仙诗的意象组合与结构模式》一文中将游仙诗的游仙模式分为:“游”模式、“仙”模式和“反游仙模式”,而汉乐府中游仙诗主要是第二种“仙”的模式,即凡人经过修炼或者由仙人指点而得道成仙,例如《长歌行》《董逃行》。张树国《论汉代游仙诗的来源、艺术形态及其影响》中认为“两汉乐府诗的习惯模式是‘飞升’以后向神仙讨取仙药,使‘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满足人们好生恶死的本能需要”。张树国还认为汉乐府游仙诗与晋代游仙诗有着大致相同的模式:为躲避来日大难——驾六龙等游历名山——见到仙人,仙人给药——延年益寿。
首先,游仙诗中的神仙境界的描绘都不外乎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汉乐府游仙诗描绘的仙境是这两大系统的融合。孔哲、汪洋《汉代乐府游仙诗与汉代神仙信仰》一文认为汉乐府游仙诗实现了蓬莱与昆仑两大系统的融合,在描绘仙境的同时更多注重对蓬莱仙境的描绘。李永平在《游仙诗的特点及分类》中将其划分为:(1)“神仙”“求仙”“慕仙”意象。(2)“生羽翼”“逢羽人”“蝉蜕”等飞天意象。(3)仙药。(4)“昆仑”“泰山”“五岳”“蓬莱”“庐山”等仙山及仙境意象。(5)关于“龙”“凤”“鹿”“鹤”“虎”等神奇动物的描写。其次,仙人形象的刻画和仙术的描写也是汉乐府游仙诗不可缺少的。赵荣《游仙长生与及时享乐——汉乐府游仙诗的生命价值追寻》也同意此种观点,将汉乐府游仙诗的意象系统分为:仙人、仙境和仙术三部分。他认为仙人的意象实际上是诗人对生命价值的追寻的反映。
综合来看,虽然近年来汉乐府游仙诗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可是大多数都是将其放在游仙诗发展的历史链条上简单带过。汉代作为游仙诗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游仙诗创作在整个游仙诗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如何继承前代的,有哪些开创以及对后世游仙诗发展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集中而系统的分析。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汉乐府游仙诗的具体问题始终存在争议,例如,游仙诗的起源问题、汉乐府中游仙诗的界定、《郊祀歌十九章》是否属于游仙诗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考辨,力图使研究水平更加深入,研究范围更加全面。
[1] 詹时窗.道教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66.
[2] 彭建华.论汉魏六朝游仙诗[D].西南大学,2006.
[3] 栗春娜.汉唐游仙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 彭建华.论汉乐府游仙诗的艺术特色[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5).
[5] 张振龙.汉代游仙文学主旨谈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96-98.
[6] 张树国.论汉代游仙诗的来源、艺术形态及其影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32(2).
作 者:赵 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