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际阅读:大学生社团对文学经典阅读活动的推动

2015-03-15 06:06史姝扬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
名作欣赏 2015年27期
关键词:社团形式文学

⊙史姝扬[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北京 100872]

跨际阅读:大学生社团对文学经典阅读活动的推动

⊙史姝扬[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北京 100872]

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文学经典跨际阅读的平台打造、形式创新与内涵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文学经典 大学生社团 跨际阅读

文学经典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佛克马说:“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①但现在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状况令人担忧,有些大学生徜徉于电子媒介的浅阅读,对于经典似乎没有应有的兴趣。而大学生非常热衷于参加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这促使我们思考,是否可以从大学生社团的角度引导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我们发现,大学生社团所引领的跨级阅读在大学生阅读平台、阅读形式与阅读内涵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的优势。

一、文学经典跨际阅读的平台打造

大学生社团是指大学生因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它在高校团委的领导下,按照章程开展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组织各项活动,成为大学生广泛交流、提升自我的重要平台。针对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缺失,近些年高校推出系列文学经典阅读活动,但这些活动似乎还没有发现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学生社团打造的跨际阅读平台对文学经典阅读活动推动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这里所说的跨际,是指学生社团不仅建立起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社团、不同高校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及学生与图书馆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学生社团搭建的阅读平台是一种跨际阅读平台。

现在的大学生社团形式多样,“由单一的娱乐健身型社团逐渐向理论学习型、文化艺术型、专业研究型、实践参与型社团和管理服务型社团等新兴、多样化学生社团转变”②。不同社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多,有利于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活动的推广。大学生因共同爱好、兴趣与情致进入社团,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同一所高校内,跨社团的交流使各个社团成员之间互通有无、相互了解,在文学经典阅读的核心力作用下,畅谈自我感知与人生思考。与此同时,不同高校的相似性社团相互联系,互通信息,告知各自学校推出的文学经典阅读系列活动,达成资源共享。跨专业、跨社团、跨高校等空间的突破,阅读平台不断拓展,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当中。

大学生社团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凝聚在一起,推动文学经典阅读活动。现在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相对薄弱,在很多高校教师那里,只有“上课”是自己的教学任务,较少主动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同时,一些大学生也缺少与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或自卑,或无所谓,或没有意识到与教师非课上的交流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此时,学生社团以社团名义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希望教师对文学经典阅读提出意见与建议或分享阅读等,不仅能够使教师的文学知识得到现实性实现,而且更多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学到非课堂上的东西,包括对自我人格培养等等。

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阅读现状非常了解,社团根据对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实际,把大学生的想法和诉求以及对学校推出阅读经典活动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学院、团委与图书馆等相关部门,然后再把图书馆等部门的看法与将要实施的做法反馈给学生。社团搭建的跨际阅读平台,作为第二课堂的实体性存在,对大学生的阅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文学经典跨际阅读的形式创新

大学生社团的生命力在于活动与创造,它的跨年级、跨学科、跨高校,以及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图书馆等部门之间所建立起的联系,不仅搭建平台,而且也能促进文学经典跨际阅读的形式创新。近年高校推出读书日、读书周、读书月、读书节等活动,但这只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实际上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社团在打造的文学经典跨际阅读平台上,可以把传统的阅读与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有效融合,创新阅读形式,把不同文体与文本形式、现实阅读空间与媒体虚拟空间、意见领袖与共同参与等多元化阅读形式融为一体。

首先是文学经典不同文体、不同文本形式的“阅读”。文学经典在人类文明史中流淌,以往的文学经典以纸质的形式存在,但进入到现代,文学经典的存在样式发生一定的变化。文学经典多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形式。当然,阅读经典,最重要的是阅读纸质文本,但是在阅读纸质文本之后,可以通过阅读其他文体与文本形式的经典,进一步加深对文学经典的理解等。这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欣赏各种文学艺术,而且还能感受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下,电影与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在推广文学经典大众化过程中作用很大,学生无论欣赏、阅读何种形式的文学经典,都可以思考二度创作与一度创作的关联,提升欣赏水平。

其次,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出发,社团组织不同形式的“阅读”,比如表演、朗读、讨论等。不同文本与文体形式的阅读强调的是学生的“看”,但学生的参与度似乎“语焉不详”。我们强调学生主动地看,学生参与文学经典的经典化建设过程,让自己在过程中受到文学经典的在场性熏陶。大学生社团排演根据经典改编的话剧,这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经典,更重要的是把经典变成自我的个人化的形式存在。话剧,可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加,而学生观看学生排演的话剧会有一种亲切感,他们的参与加深了对经典的思想蕴含与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时,大学生社团可以组织文学经典朗读活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各国电视台都对此新闻进行报道。但是,与众不同的是,日本电视台特别设计了播放朗读莫言作品的画面。朗读具有特殊的审美作用,不仅朗读者进入角色,受众也可以在共时性中会心而动。而在表演与朗读之后的讨论,则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最后,跨级阅读可以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同展开,使阅读分享产生更大效用。大学生社团一方面组织排演、朗读、讨论等面对面形式,大学生在现实空间中表达对于经典的理解,同时社团可以利用新媒体建构网络对话与交流平台,比如“阅读经典空间”,让大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推荐经典阅读,并随时发表阅读感受,其他同学可以对此经典与同学感受发表看法。在阅读经典空间中,意见领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相对水平高的同学。这样,文学经典的网络传播在意见领袖与大学生共同参与中得到回响。

大学生社团利用社团优势组织多样化形式的阅读文学经典活动,活动本身不仅灵活,而且充满趣味性,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积极性。

三、文学经典跨际阅读的内涵建设

大学生社团以跨际阅读打造文学经典阅读平台,不仅创新形式,而且在内涵建设中也会取得较大成绩。

首先是多重内涵的提炼。社团内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阅读小组,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对于同一部经典的阅读感受不同,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经典。文学经典被各个时代的读者所接受,而同一个时代的读者对经典的接受也有所不同。多义性存在本是经典的特点,大学生对于经典的阅读应该是多样化阅读。来自同一学科或专业的同学因受学科与专业的限制,对于经典的解读可能会停留在自我认知的层面,而对于其他领域的观照相对较少。社团组织的文学经典阅读会打破专业限制,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所长,拓展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与理解。比如,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形式的把握比较自觉,其中蕴含的经济问题会被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所关注,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则更感兴趣。这样,面对同一部经典,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提炼多重内涵,对经典的认识更广、更深。

其次,审美水平的提高。后工业社会充满喧嚣,虽然诗意地栖居具有乌托邦性质,但是阅读经典,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沉静下来,面对纷扰的世界而获得一份内心的安宁,并提高审美能力。大学生在电子媒介上阅读文本能够一目十行,但是,面对纸质文档,却没有沉静阅读的心境。这是大学生阅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位大学生这样形容自己的阅读状态:“眼睛发飘,溜得快,深度不够,没法沉静下来慢慢看、细细琢磨。”③大学生社团组织文学经典阅读活动,以多样化与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吸引大学生,使大学生能够从“漂移”状态回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在阅读经典中感受美,以审美的心境看自然、社会与人生。

最后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是在交往中增进友谊、拓展视野、提升自我。大学生社团是潜在的课堂,和团委、院系、图书馆等部门联系互动,营造书香氛围。社团聘请校内外的专家与学者谈文学经典,他们把自己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感受与理解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聚集在一起阅读文学经典,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对话交流;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解读经典等等。社团组织的文学经典活动使通识教育落到实处,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社团打造跨际阅读平台,符合教育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文学经典阅读活动中,创新阅读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扩大社团活动的参与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学生社团与社团活动”④。大学生社团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推动丰富多样的文学经典阅读活动走进大学生的精神深处,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加强学风建设与文化建设。

① 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② 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6期。

③ 陈洁:《经典文献阅读有力推进大学生通识教育》,《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15日。

④ 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

作 者:史姝扬,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12级在读本科生,组织、主持、参与多项校内外社团活动。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引导研究”,项目编号:UPRP20140269

猜你喜欢
社团形式文学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我们需要文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