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祥来 田小萍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课程比例;个性化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6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12—01
目前,我国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才刚刚起步。在这个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让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并熟练应用计算机知识呢?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安排课程比例
一般来说,中学计算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应用软件,尤以微软的Office2000为多,也有开设如微软的Windows系统操作和一些相关语言教程的,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因为这样不能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和上机实践;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因为这样会忘记了教学目的。
就个人的实践而言,笔者认为较适当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应是1∶1(有条件的学校可将其安排为1∶2,即在排课时先安排一节正常课时,然后再安排一节两课时的大课)。这样的安排比例,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将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教师上的理论课既可以为学生理清一些逻辑,讲述一些原理,又可以总结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注重个性化的作业和考试任务
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因此,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仅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扼杀他们的创造欲和求知欲。如中学教学内容是以画板、Word等较为“静止”的操作软件为主的。所以,我加入了一些选修内容(Photoshop、动画制作等软件的介绍),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也让一般的学生在了解一些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的基础上,先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再适当掌握一些略有难度的新软件知识。
在介绍完这些内容后,我播放了这样一个小动画的制作:将一个圆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然后放大。再请学生也来照着做一个这样的小动画。学生们发现原来制作这些动画并不困难,于是充满信心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做出了小汽车的开动,自己的名字由远到近、从小变大等各种有趣的小动画。最后,我在学期结束时还请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张贺年卡,并让自己的贺年卡动起来。这改变了过去考试中千篇一律的考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去完成考试的内容,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创造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练习时,教师不应只提供一道统一的题目,而应架设一个框架,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自己去选择具体内容。如学习了基本图形的画法(即基本工具介绍)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练习用基本图形组成一幅画,至于什么画,则由学生自己去选择。
另外,在课程安排中,我们还要把这种教学当成一种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让学生在教师所授的知识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把新增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好、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随着中学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向综合课程的方向发展,其教学活动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如何更好地设计中学计算机课程,使其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模式、方法均能更合理,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有赖于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