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花
〔关键词〕 德育工作;学生;心理需要;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06—01
行为心理学认为,人实施行为的动力源泉来自于其心理需要,即人对某种事物或精神的渴望和追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则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且认为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然而,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无视学生心理需要的现象却长期存在。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有必要通过满足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需要,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自觉地将相关的德育目标内化为个体价值目标,从而获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一、赏识学生,满足学生被教师尊重的需要
人最本质的心理需要是得到他人的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而赏识学生的前提则是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够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往往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指责和惩罚多于赞扬和鼓励,这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反抗的心理,其健康成长受到了极大影响。为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从而树立起他们的自尊心与进取心。
二、宽容学生,满足学生被教师理解的需要
所谓宽容学生,就是在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时,教师要给予理解,并耐心地帮助他们反思、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成功的教育不是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的,而是建立在宽容与理解的基础上的。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来说,还缺乏自律意识,有缺点、错误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不能就因为他们在上课时讲一两句话或考试成绩差一点就严厉批评他们;也不要因为看到他们玩耍,就板起脸训斥他们或去找其家长告状。尤其是对班里的后进生,教师更要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对他们的调皮捣蛋行为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斥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忍耐,少一些惩罚;多给学生一些辩白的机会,少一些咄咄逼人的训斥。这种宽容,是对他们无私的爱,是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
三、相信学生,满足学生被教师信任的需要
居里夫人曾说过:“自信是人们成长与成才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学生如果失去了自信心,就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即使原本很有才能的学生也会变得碌碌无为。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其间,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不可或缺。如在新学期伊始,我就对班上的学生说:“我不在乎你们以前的学习成绩如何,现在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希望你们能和我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我想通过这样一番话来消除一些学生原有的自卑心理,重建他们的自信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处处留心,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会用充满信任的目光看着他们,传达出“你能行”的信息,并且避免讽刺挖苦或者悲观失望的话从我的口中说出。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我都给予热情的表扬。功夫不负有心人,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进步。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完成和自己的能力相称的学习活动,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这种需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学校中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学校要关心、引导学生的这种需要,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才能在活动中得到展示,进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如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阅读经典名著、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让学生既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又得到了高尚文化的熏陶。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各方面、各层次心理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才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