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毅
〔关键词〕 教学相长;学习;引导;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1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这样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展教学工作仍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笔者从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刻地感悟到: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努力将“教”、“学”、“思”、“行”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努力做“教学相长”的践行者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教育经验。如何富有创造性地去“教”,是每一位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有一点是无可辩驳的,那就是当前教学无论怎样创新,无论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始终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思”、“行”这四个方面中,“教”无疑居于教师工作的主导地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曾提到:“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礼记·学记》也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方面,时代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学习,迟早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另一方面,教学工作本身是师生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助推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将会无从下手;但与此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工作中也无时无刻不受到学生的影响。该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发言。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同时,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二、 努力做勤学善思的领头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到底哪方面更重要呢?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和学习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学习是思考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学习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不断模仿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获得知识,绝对离不开学习。通过学习,人的大脑才能占有第一手的资料,而这些资料的占有正好为思考做了充分的准备,毋庸置疑,要思考,就得先学习,因为学是思的前提。
其次,思考是学习的总结和升华。学习不能漫无目的,更不能缺乏思考。思考是一个整理的过程,感性知识在大脑里积累到了一定量,就要对它进行分类处理,没有经过思考处理的知识,最多不过是一潭死水,绝对酿不出醉人的美酒。通过思考,教师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于长处,要总结经验,继续发扬;对于不足之处,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改进,不断进步。这种思考会在教师将来的学习中提供更有效的指导,这正是古人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三、 努力做慎思笃行的引路人
古代大思想家的言论,之所以能够留传至今成为典范,大多是因为经过了理性的思考。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慎思需要笃行来配合,思而不行,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要有所成就,就不能只是空谈,而必须脚踏实地,勇于实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思考,周密计划,在此基础上再配合身体力行,才能充分发挥潜能,顺利达到目标。 “教、学、思、行”,最终落脚点自然是教育教学行为,也就是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
为人师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一是要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主动实践,即把积累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启发、引导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