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华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
【关键词】诵读教学 语言能力 范读
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诵读。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文章的能力自然也能提高。在教学中必须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课文的机会,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叫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来读,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
一、诵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者,如鲁迅等,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打下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基础。
二、当今语文教学不够重视诵读
语文教改提出多年,各种各样的模式出了不少。但细细回想,这样或那样的模式无不围绕一个“讲”字,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诵读,真正把诵读当做教学目标加以实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品味的还是有限。多数老师仍把课堂时间用于分析词句结构、主题线索、写作特点之上。
三、不重视诵读,后果是严重的
1.教师的分析、学生的练习缺乏支撑,学生的思维无法参与,能力无法提高。老师分析过多,学生就无暇感知。那么,教师的分析也就成了架空的分析。尽管有的老师也重视学生的课堂预习,但由于预习的任务定位在解决知识性的问题上,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还是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为升学而硬着头皮听老师分析,也会因思维无法参与而一无所获。
2.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学习兴趣难以形成。课堂繁琐的分析及练习,势必把课文这个鲜活的整体变成了一系列支离破碎的“碎片”,学生在这些碎片的牵制下,无法联系生活体验、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无法进行审美体味。长期如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甚至发展到反感、厌弃的地步。
3.影响说、写的能力。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对书面语的口头感知强度就小,口头表达能力就很难大幅度提高。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头脑里就缺少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及事件材料,语言组织能力差,思维枯竭,写出的东西肯定干巴巴、空洞洞。看来,摆正读与讲的关系,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仁已认识到,诵读对于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十分重要。
四、如何加强诵读教学
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2.要加强教师的范读。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加强范读,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3.要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诵读的知识对于学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对诵读的指导应从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是训练诵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接下去,要结合诵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使其有“迹”可循,不至于漫无目的,无所适从。在课前要布置诵读预习作业,课堂上要检查,检查后要有中肯的评价、具体的指导,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还要布置诵读柞业,不仅读课文,还得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4.诵读主要以领悟、意会的方式理解语言,而不是对语言的理性分析和深入理解。因此,它不能替代其它的语言训练和教师必要的讲解。诵读只有与教师的恰到好处的理性分析,深入讲解,与其它的语言训练相结合,以理解为基础和归宿才能显示出实效。特别是熟读背诵,更离不开以理解为基础。因为机械记忆的速度即慢且不能持久,故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要讲求合理,讲求科学。诵读训练是一种综合训练。如训练掌握句中的语法停顿,涉及词语、句子意义和句子层次的剖析。正确的读音,涉及到生字、音变字、多音字及读通词语的训练,读出重音,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表达某种情感韵味,读成重音的词语,要与作者强调的意思相一致,这又与对内容的理解的准确和深浅有关。读准语气,指的是掌握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你好了。你好了?你好了﹗同样的几个字,带的标点符号不一样,其朗读时的语气就不一样,否则就不能表达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背诵课文,不仅要口熟,还要在理解文章基础上记住段落的起始、衔接和提契篇章、段落的关键语句,作为记忆的支撑点;并了解课文的整体布局;把握文章的思路,弄清各段落,层次的内在联系以及课文行文造句方式上的特点。这涉及到对句意、文意、篇章结构的把握。可见,诵读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有关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过程。所以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利用诵读的综合功能,抓好课堂中的每一次诵读训练指标的落实,切实运用诵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智力。
这样,给足时间让学生练,加上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便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一旦学生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了。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感便具备了,语言材料也充分了,再辅以语言知识的点拨,何愁语文学不好呢?
参考文献:
[1]周丽.重扬诵读法[J].山东教育,1999,(34):16-17.
[2]曾宏.诵读法应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2):37-38.
[3]陈梦然.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诵读习惯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124-127.
[4]闫萍.语文教学呼唤回归——语文诵读教学谈[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