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初森
【摘 要】根据当前有些大学生存在着观念模糊、思想与行为混乱错位等问题,提出高等院校对当前大学生应强化科学发展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职业理想观念、生态文明观念、创新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和心理素质观念等十种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 强化 观念
21世纪社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的创新观念如何,直接关系到竞争的最终结果。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有些大学生,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存在着观念模糊、思想与行为混乱错位等问题。高等院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站在时代的高度,抓紧对大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的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明确角色意识,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科学发展观念
党的十七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当前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大都出生于90年代,他们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滋长的某些负面影响产生误解,尤其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清。导致有些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信心不足,缺乏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对自身的发展感到茫然,甚至迷失方向。因此,高等院校要强化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念,要按科学发展的要求,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实践,引导他们把思想认识从违背科学发展的观念解放出来,克服骄傲自满、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等思想,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创解放思想的新境界,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掌握发展的方法,解决好大学生人生道路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特别是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奉者和忠实执行者。
二、价值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社会上出国潮、经商风、股票热等的兴起,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抬头,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困惑,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化、层次性的特点,也给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更多地打上了“实惠性”和“个人化”的烙印。有些大学生片面认为搞市场经济只重经济效益,对现实的政治态度淡漠,缺乏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扭曲,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观念淡化。有些学生不顾自身经济条件追求高消费,“吃要高档、穿要时装、花钱要大方”。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应强化价值观念。通过价值观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观和共产主义价值观两个不同的层面。当代大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最低起点,共产主义价值观才是我们人生价值的导向和追求的目标。只有对价值观的分层次教育,才能纠正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享乐至上,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的错误倾向。只有把两个层次相互联系起来,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从时代的高度要求,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三、道德观念
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将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鉴此,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应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从校门到校门,远离社会,脱离社会实践,生活阅历浅,缺乏对道德的认知和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致使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浅薄,产生了种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如诚信缺失、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等。因此,高等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一是加强道德理论学习,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道德生活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陶治自己,达到思想道德的知行统一。三是更新道德观念,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对传统道德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注意吸取当代西方伦理思想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防止和清除各种腐朽道德观念的渗透和污染。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帮肋大学生树立道德学习是快乐的,做道德人是幸福的理念,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道德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四、职业理想观念
职业理想是指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每一个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都有着十分美好的憧憬,对未来的职业都有着向往和追求,并且都希望在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上有所建树。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他们对职业理想、职业选择和将来的就业非常茫然。有些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又能干什么;有些大学生为提高所谓的就业竞争力,过高地估计各种“证书”对将来就业所起的作用,盲目地参加考证潮流,严重地影响专业学习;有些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仅向往工作条件和地理位置好、工资收入高、工作稳定的单位,而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农村和民营企业就业。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应强化职业理想观念。一是通过以专业思想为核心的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必须服从于社会理想,职业的选择必须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理念,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二是帮肋大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确定职业目标及其实施策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使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约时间和精力。三是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政策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政策和就业方法,增强就业能力。同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和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找准人生位置。
五、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构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少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的生态条件。如果对自然资源过渡索取,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必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反过来将破坏人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各高等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特别是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意识薄弱,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偏差,浪费型消费现象较普遍,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当,组织协调能力较差。因此,高等院校要从彻贯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开设“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课,通过“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自然与生物、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和谐发展的生态平衡的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社会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理解包容的品德,提高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二是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教育学生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做起,滴水成河,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全体同学的自觉行动。三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绿色行动。如举行绿色科考、绿色调研、绿色论坛;开展各种环保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参加绿化造林、到风景区拾垃圾、到共公场所文明卫生督导。四是以人为本,加强绿色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如将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与学生的德育成绩和学生的鉴定挂钩,约束学生的不文明行为。
六、创新观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过去,高等教育体系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计划经济的束缚,教学中历来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知识灌输多,实践操作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要求课堂教学鸦雀无声,考试答题只允许一个标准答案等。导致学生创新意识谈薄,认为在校学习只求好成绩,创新是以后工作的事,忽略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存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差,创新精神缺乏,后劲不足,灵活不够等缺陷。这些显然不符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大学生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一是组织学习创新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观念,明确创新的目的意义,充分调动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贯彻因材施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三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允许他们创新中的失败,并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七、竞争观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当今大学生虽然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但有些大学生仍严重存在自卑心理,不敢面对竞争;有些大学生竞争的目的和方法出现误区,以耍手腕、搞小动作、投机取巧、阳奉阴违、压抑损害竞争对手以抬高自己等手段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竞争的成功与失败,有的因荣誉感到兴奋,有的因失败感到羞辱,甚至嫉妒。因此,高等院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大学生竞争观念,帮肋他们提高竞争意识,树立敢为天下先,敢夺桂冠的决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竞争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战胜自我,排除竞争中的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走成材之路。还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竞争中的人际关系,解决因竞争失败带来的心理负担,排除竞争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八、信息观念
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宽带、无线、智能网络继续快速发展,这将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程化进程,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大学生是通过高考入学的,他们在中学时代,迫于升学的压力,埋头于书本,对外界信息知之甚少,在一定的意义上变得“孤陋寡闻”,这种现象在大学期间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封闭的思维定势,就难于应对信息时代的潮流。致使他们走向社会后,必将对信息缺乏应有的洞察能力,使有价值的信息白白流失,导致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化教育,强化其信息观念,在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教会他们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学会收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使之尽快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
九、法制观念
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今天,高等院校的普法教育逐渐走向正轨。但有些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致使法制观念淡薄,具体的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欠缺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不知道怎样遵守法律,犯了罪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在的大学生再过几年,都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成员,只有懂法、守法、用法,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无论从社会的需要还是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强化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都是十分必要的。高等院校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做好大学生的普法工作。一是加强《法律基础教程》公共法制教育课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本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二是邀请公安、司法机关的领导、专家作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以形势报告、案例分析加深大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达到强化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三是组织学生深入德育教育基地宣传法律知识,协助当地群众做好普法工作,从中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提高学法的认知水平。
十、心理素质观念
近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当代大学生大都身处顺境,经历简单,很少经受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加上入学后受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经济等竞争压力的影响,致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背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容易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更为严重的是极个别学生在遭到沉重打击后,便感到人生毫无乐趣可言,进而导致精神彻底崩溃,完全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甚至走上旷课、弃学、绝望轻生的路。如果不及时调适,让其任意发展,必将造成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给学生的心身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发展。从大学生的心身健康和个人的发展出发,高等院校必须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观念。学校要把心理学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知识,为其今后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心理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充分发挥机构的干预作用,在学生中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和心理咨询活动,有针对性地举办消除学生心理相关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懂得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学会自我调适,懂得寻求心理帮助。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倍加关爱,可通过组建“自信心辅导”团体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及时消除其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向和.用心用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
[2]李俊勤,黄荣坤.走向成功[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8,(84).
[3]潘岳.2007-10-23.
[4]郭俊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索[J].前沿,2008,(9):162.
[5]路甬祥.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