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发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09-11-17 09:04赵延勇赵加东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想象能力民族文化

赵延勇 赵加东

【摘 要】为了适应当前中高考加大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尤其对祖国灿烂文化古诗词解读的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该方面知识点时为少走弯路,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学知识中做到“胸中有丘壑”,可在读诵、解读作品背景、情感的基础上敢于想象、迁移上能做出评注等方面加以指导,相信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文学鉴赏 民族文化 想象能力 古诗词解读

纵观近几年的中高考,对学生关于鉴赏文学能力的考核已变得十分“热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阅读了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之后,只知道作品写了什么,至于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作品写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从各方面注重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呢?

一、善读、能诵

作文教学中,我们都很清楚的一点,学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离不开良好的写作功底,那功底的源头何在?归功于脑海中大量素材的积累。知识正是基于广泛的素材铺垫,写作时才会文思泉涌,下笔有神。那这所有的一切,仅有一个前提:广泛的阅读。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也是一样。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文学作品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叶圣陶老先生很久以前就曾指出:“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礼法的探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弃了一面。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漏。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礼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由此可以清楚的知道,在吟诵基础上,他们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而且会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的境界,他们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中,就会珠玑外溢,妙语迭出。那反思我们的教学,学生的诵读能力,我们平时都注重了多少?

二、丰富的想象力,加情感的介入

鉴赏能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对于鉴赏文学作品来说,想象力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空筐”性质。所谓空筐,是指作品给读者所提供的想象力的空间。作品愈是成功,“空筐”就愈“空”,给读者所留下的再创造的天地就愈广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文学鉴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需要读者情感的介入,要求读者通过自己的感情去感受作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车而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如《江南逢李龟年》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就是作品的“空筐”处。诗人寥寥二十八言,仅仅勾勒了一段历史长河中的两个特写镜头,其间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世事变迁,作者未提一字,却又尽在不言中。其容量之博大,技巧之高超,可谓登峰造极。教学此文时,考虑到史实与现实时空跨越幅度大,学生理解有困难,就寻找有关的历史背景、作者际遇的详实资料,提供给学生,启迪他们想象诗中隐去的丰富内容。后来,有的假想了杜甫半生坎坷,备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情景;有的假想了李龟年流落茶楼酒肆,谈唱糊口的凄苦遭遇;有的假想了战乱所至,哀声遍野的人间惨剧……极大丰富了学生对内容的认识,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纸的背面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加情感的介入。歌德的话一语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

三、指导学生学会作评注

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文学作品时,若能坚持写点眉批、旁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评点水平的高低,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以以古人的例子加以说明。

宋代著名词人宋祁因其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誉满天下。王国维对这一句的评点是:“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可是李渔却极力贬低这个“闹”字。李渔评点说:“如果‘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两相比较,哪一个鉴赏力更强呢?显然王国维的见解更高人一等,而李渔却相形见绌。因此,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多去读中外名著,但怎样指导学生去读,又如何去提高读的深度,从中或许会给我们以启示。

四、结合好时代背景

仍以诗歌为例,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来做一番比较。

王之涣生活在盛唐,这时,唐政治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同时政治危机也开始显露。因而,积极向上,憧憬未来,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表述建功立业的理想成时代之心声,这时代心声,又必然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去,于是《登鹳雀楼》这样流传千古的佳作就应运而生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的前两句首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雄浑的画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显得豪放慷慨,又觉得哲理隽永是诗人追求理想的心理映现。全诗短短四句,却透视出绚丽辉煌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诗前面写景,后面抒情,而且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凝聚成了一种飞动的美的意象和豪迈的美的情韵,凝聚成了一种奋发向上、充满生命活力的激越铿锵的乐章。这,是盛唐诗的主体风格,也是唐代诗的主体风格。

王安石,生活在北宋。而北宋,是建立在残唐五代分裂的废墟之上。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严峻现实触发了文人对现实的思考,对未来的追求。这种关心,这种追求,自然成了他们文学创作的艺术指向。《登飞来峰》正是这类诗的代表。李白被逐出长安时曾以“总为浮云遮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抒发他怀才不遇的人生慨叹,表达对“浮云”的憎恨和无可奈何之情。王安石则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土,反其意而用之,显示出一位改革家的胆识。通过全诗,不难看出,诗的重心不在写景,而是借景写理。即以塔峰的高峻,鸡鸣之时,沧海日出的宏阔,引出诗人身在高层、不畏“浮云”,大胆追求“理”。固塔峰之耸、沧海日出这些奇异之景,皆为美好前景的象征。

因此,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作者不同的创作动机对不同的诗的内容进行解析,其思想显而易见。也由此反思我们的教学,让同学们重视读作品的同时,是否也让学生真正读懂了作者?

以上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当然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中尚有更多的细节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总结,但不管如何,请同仁们牢记一点:务必把先辈所留下的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猜你喜欢
想象能力民族文化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学习能力
巧妙利用教材插图,有效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