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琴
【摘 要】作为一种技能训练,朗读承载着感受美感、培养语感的双重任务。本文从朗读训练与语义感、语法感、语境感的培养的关系方面阐述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取向。
【关键词】朗读训练 语感培养 审美心理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朗读,在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的同时,也在传达着文本蕴藉的美,从而使学生获得滋味无穷的美感,诚如古人所言“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这里,突出了朗诵对于意境的把握、韵味的咀嚼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要紧密联系语义、语法、语境,通过朗读实践活动,在让学生获得语感的同时,接受美感的滋润,从而达到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一、在朗读训练中培养语义感
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义感。换言之,这正如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理解性地朗读。朗读,将语句层面的声音形态、情感变化,通过语音、语调和节奏的交互作用,转化为跌宕起伏的语势、疾徐腾挪的语流。从而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朗读境界。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篇末写道: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道: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段话发人深省。篇末点示哲理:“给”,永远比“拿”愉快。作者在花与人之间找到了思维的链接点,产生了由此及彼的联想。在指导学生朗读中,侧重于对“花”的联想。“花”“鲜花”是联想的载体,宜用重音轻读的方法加以突出,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正如文中所述:“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花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因此,当读到“我望着它们”时,自然回想起那段对花的描写。作者在形象思维的酝酿中,产生对鲜花美好的情感,提炼出对“美好”这一概念的哲理性思考。语段中两次提到“美好的东西”。如果稍不注意,就会觉得都是指“鲜花”。这时,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进而体会到后一处“美好的东西”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情操,乃至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作的无私的分奉献。因此,“美好”就成了朗读中的关键词。若以重音轻读的方法加以突出,则会引起人们对“美好的东西”的深层次的思考:“给”,永远比“拿”愉快。至此,水到渠成,境界全出。
如果在朗读训练中,教师仅仅注意到哲理的点示,那么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这样,不但于语义的理解有碍,而且于学生日后写作无补。可见,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义感,有利于学生自读悟解,熟读背诵。
二、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法感
句子是按一定的语法结构组成的,因此,在朗读中,要通过语序的变化、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把句子读得圆润流畅,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这里所说的语法感,并非是对句子作语法结构分析,而是指在朗读的停顿或提顿中显示句子内部的意义关系。需提及的是停顿是语气延续过程中的间歇,而非语气的中断。只有在语音、语气、语调的错综变化中,才能表现出句子内部的结构美,凸现句子意义间的整体美。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这段文字情绵绵,意切切,既描叙了母亲对“我”启蒙教育的动人片段,又流露出“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句子虽长,但如果注意句子的意义结构,那么,朗读中就会觉得轻盈流畅,犹如行云流水。如“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表停顿),从而突出了故事的中心内容,一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二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即使到了中学,每当回忆起小学读书的情景,他们也会记忆犹新,对句子的意义结构不言自明。又如“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这就显示了句子中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再如“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通过诵读,凸现出句子的主干意义,又说明了“唱”的动机。可见,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用心是何其良苦!对以上的认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意会、默认、感叹。至此,诵读就不仅是声音的传递,而且是感情的溢流。在指导朗读中,要根据句子的内部结构,标出需要突出的意义单位,让学生融情于读,于思而读,接受美的熏陶。
三、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境感
语境,是由内容的外在形式和情感的内部因素构成的。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入境融情,必须引导学生触摸语言产生的背景,把握文章的发展思路,寻觅语与境的结合点。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才会神游其间,凭借联想与想象,再现生活的层层涟漪。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本文描叙了雾凇形成的过程,突出了雾凇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雾凇奇观的赞美之情,篇末写道: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花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这一段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联想,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咏雪名句,借此来赞美“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回想“千姿百态”的具体表现。正如文中所述:“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了。”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万树梨花”与“琼枝玉树”的类比点,以眼前之景猜度“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景观,并通过朗读,反复玩味。这样,既表现了视觉上的感受,又突出了心灵上的感悟。从“观赏”到“赞叹”,是作者心理体验的内化过程,是触景生情的心灵感悟。在指导朗读中,要结合词的语境义,表现出情不自禁的感慨,读出赞叹的语气。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鹅卵石之所以完美,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的不断抚摸,而不是锤子的几下敲击。学生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的朗读训练中,要通过声音、气色、节奏,显示文章的风骨神采,传达语音的意态情趣,从而在无数次的诵读中,培养学生清晰的语感,完善学生的审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