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颖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但是长期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直被忽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尤其应注重这一目标的实现,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落实 策略
一位哲人说过: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意思是说人比世间的其他任何东西都高贵的多,因为他有能思想的灵魂。作为高中政治教师,笔者常常想:我们带着思想政治课本进入教室,站在讲台旁上着“政治”课,可是思想政治课的“思想” 呢?我们过多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而忽视对情感的体验;过分提倡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发现与探究;过分倾心于认知技能的目标制定和实施,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得可有可无。这样的结果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道德说教和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思想情感恰恰应是政治课的灵魂。政治教师应该把政治课当作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当作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堂。在不同学科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和内涵有所不同。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中引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其他学科有更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那么,究竟怎样落实这一目标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营造民主氛围,在课堂参与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去探索、去创新。
首先,在教学语言上要尊重学生。在课堂语言的选择上,应选择“请你说一说” 而不是“你来说”; 应选择“请大家完成”而不是“今天必须交上来”;应选择“今天我们共同探讨”而不是“今天我教大家第×课”……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满了商量的、礼貌的、平等的语言。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应该鼓励学生“请你再试一试”;当学生的见解超过教师时,应对学生说:“听了你的发言,老师也收获不少。”当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了老师时,应该认真地对学生说:“对不起,我也不敢肯定,课后我们共同探讨吧。”倘若教师能在语言上温和地鼓励学生,把情感渗透到教学语言中,一定会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情感。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学生不是没有创新精神,而是不敢发表他们的见解,生怕与老师的答案不同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老师的否定。所以,教师要爱护、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在课堂创设一种人人敢于畅所欲言、人人想发言的民主氛围。如在讲授《政府的权力:依法行政》时,教材中有一个探究活动:对城管执法人员面对小摊贩乱占道经营的做法进行评论。教材提供了三个观点,大家都认为给小摊贩讲道理,劝其离开是合法合理的。有一个学生却在下面说:“光讲道理就行,世界就太平了,哪有那么简单?”其他同学哈哈大笑。笔者没有批评他,而是请他讲出自己的见解。出乎大家意料,他不仅从教材知识角度分析,还从划分经营区域、经营时间、经营规范甚至人文关怀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全面而有新意。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存在很大的能力差别,因此,营造民主氛围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第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是相同的,这种按统一标准设定的目标,必然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设定教学目标。第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提问时,先面向中等水平的学生,发现并利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把问题展开,再进行讨论;在突破重点、难点或在进行知识小结时,可以发挥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优势,引导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另外,练习训练要面向全体。在练习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设置习题,分层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力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知识、能力、悟性等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承认学生的差别,要让优秀者更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学困生迎头赶上,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康地发展,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立足学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归宿。脱离生活实际,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式课堂教学,不会培养出有智慧、有思想、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人。立足学生生活的政治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捕捉生活素材,探讨生活未知。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课时,感觉政治文明、民主管理离生活实际很远,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政治生活的内容假、大、空。在学习“民主监督”相关内容时,笔者不是一味照本宣科,而是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登录徐州市政府的网站,去探究徐州市政府提供了哪些民主监督的方式和渠道。依据登录政府网站,许多同学了解了什么是信访举报制度,什么是政务公开。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后,许多同学在课堂上感叹:没想到政府提供了那么多民主监督的方式,原本以为这些内容是假的呢!根据同学们的自身情况,笔者又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上政府网站发帖子,发表对自己最关注的问题的看法。这样,学生在生活中参与了民主政治,感受到政治文明就在身边,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感受生活气息,促进情感升华。在讲授“文化生活”中关于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创新的内容时,师生共同欣赏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柳琴戏,认识到传统戏曲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加富有生命力。有的同学还针对发扬徐州的特色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另外,在教学语言上要富有生活气息: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使用普通话,但是我们也不应忽略地方方言,而应把它当做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语言。穿插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方言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给人一种亲切感,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再次,走进生活实践,促进知行统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允许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用实践去检验认识,把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许多学生对于民主管理很陌生,而且认为自己现在是中学生,与民主管理没有什么关系。笔者鼓励并组织学生在假期,分片分组深入自己所在的社区,去调查农村以及城市社区基层民主自治情况以及环境治理、交通等方面的问题;或者以小组为单位,为所在社区出黑板报,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等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政治,时时有政治。从而在亲身参加实践中,增强了责任意识、培养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创设教学情境,在情感共鸣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创设情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及内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可通过设计情感活动丰富的教学情境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首先,创设情境,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很多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选择了伟人、古人或者是外国人的事例。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时候,有的老师仍然重复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兴趣吗?而教材上就有最现成的资源,如“小林的衣服”等漫画。这样的情境源于学生的实际,会水到渠成地引导他们的价值选择。
其次,创设情境,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情境设计往往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进行,因而有人误以为,设计情境就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故事、图片、音乐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出新课。情境创设不仅仅是导入新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应该恰当的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创设情境离不开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有快速融入情境的能力,要身体力行,才能带动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渗透,通过情感的感化,帮助学生去理解高尚的道德准则,为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指引。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行为和想法是高尚的,哪些行为和想法是和道德伦理相违背的。
四、改进学生评价,在激励反思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教育开展得如何,只有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才能得知;失去情感评价,情感教育终将不了了之,成为“无价值”的劳动。而以往的学生评价(甚至现在的学生评价中)都过分关注学业成绩,情感评价成为摆设。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更新学生评价观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加德纳研究认为,人不是具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共八种。怎能仅以某种智能(如语言智能或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水平就简单地判断学生的优劣呢?仅以几个分数评价学生,不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吗?新课程实施后,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应把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是否能主动积极进行,有没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关注身边事务、社会现实,并能辩证分析。
3.在学习中各种能力(如表达、想象、动手、思维、自学能力等)的发展情况。
4.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创新表现(如针对某一观点、某一现象有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认识)
5.有没有学习中积累的成果资料,如编写的学案、完成的作业、考试卷等。
6.从学生成绩的纵向对比看学生有无进步情况。
针对以上评价层面,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价、学习园地评价、成果展示评价、活动课中的即席即兴评价、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评价、成绩进步评价、实践表现评价,等等。
据此,结合平时的教学及自己的研究,笔者制定了如下的学生评价表:
有人说: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课堂。诗意的课堂是闪烁出思想火花、绽放感情之花的课堂。笔者想,这应该是所有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理想。新课程所提出的“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实现这一理想的希望。让我们拨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之弦,共谱师生和谐之曲,在激情流淌的课堂里享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华忠.教育,诗意地栖居[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晋套军.新课程背景下要注意的四对关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6).
[4]阳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课堂教学有效性[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