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选择题的判断

2009-09-01 09:03龙卫武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语法结构实词词义

龙卫武

【摘 要】 文言文实词选择题的判断是2005年后必考的一个内容,如何准确判断实词意义正确与否,关乎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翻译准确性,因此本文力求通过两三种方法来准确判断实词的含义。

【关键词】 文言文实词选择题判断方法

在高三的复习中,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1.考纲要求: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考题特点:(1)选择题:①一题四项四词,判断错误;②所考多为充当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③考查内容涉及一词多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2)翻译题:①两题10分;②考查内容涉及一词多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

3.应试对策: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和课文具体阐述一些推断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语法分析法——利用句子语法结构来辨别分析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例子介绍通过句子结构的划分来检查所给词义的词性是否正确,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高考】(1)2007年全国卷中的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之轻者 失:过错。

B.常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之 祠:祭祀。

D.帝菩其不,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分析】A项“失”在句中处于主语的位置,应该翻译为名词,而“过错”也是名词,基本可以判断是正确的。B项“募”在谓语位置,译为“招求”是正确的。C项“祠”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应是动词,题目所给的是动词,基本可以判断是正确的。根据排除法,D项是错误的。

(2)2008年全国卷中的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使者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贼 喻:开导。

C.愿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分析】A项,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主语是“部使者”,“檄”是谓语,因为后面还有刚(廖刚),所以“檄”应当为动词,而答案所给的却是名词,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是错误的。B项,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喻”应做“长子迟”的谓语,因为后面还有“贼”,再把“开导”代入分析又可以判断B项正确。C的“稽”、D“杜”两项均可用此方法判断是正确的。

第二种方法:代入分析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

把所给的词义代入(放回)原文句中去理解,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畅,以此推断出词义的解释是否正确。

【高考】(1)2003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止奸吏 务:致力。

【分析】A项把“讽”的释义“劝告”放回原句去理解,文意贯通,基本可以判断为正确。B、D项同理判断正确。C项把“遇”的释义“优待”放回原句去理解,可以发现“优待人”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基本可以判断为错误。

(2)2006年全国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与恢素善:友好。

B.远本倜傥,轻侠 尚:崇尚。

C.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之 多:称赞。

【分析】A项B项D项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基本可以判断为正确。C项把“视”的释义“爱抚”放回原句去理解,可以发现“爱抚”“贫细”(贫民)文意不贯通,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基本可以判断为错误。“爱抚”是不能带宾语的。

第三种方法:逻辑推理法

在把所给的词义代入(放回)原文句中去理解,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畅,以此推断出词义的解释是否正确之后,有时还需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所给的答案是否准确。

【高考】(1)2004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广为少傅,数月,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而有辞。 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应对。 谒:进见。

D.广子孙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暗中。

【分析】可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解释准确即为正确判断。A项把“徙”释为“调职”,根据上下文意,“少傅”、“太傅”应为官职,故可推断A正确。C项把“谒”释为“进见”,主语为“(疏)受”,后面的“迎谒应对”都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故可以判断正确。D项把“窃”释为“暗中”,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中的“窃(私下)”类比,推断D正确。B项把“敏”释为“敏感”,根据上下文意的连贯性的推理就可以发现,“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是对“疏受”的称赞,而“敏感”是中性偏贬义的词语,再加上《论语》中的“敏而好学”类比,故而可以判断是错误的。

(2)2007年全国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之轻者 失:过错。

B.常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分析】在把各个义项放入原句后,均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我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看,就会发现D项的前文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应该是忤逆皇上的话,怎么会是不阻碍呢,可见不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可判断是错误。

第四,多种方法配合判断

当然这几种方法有时单独使用就可以直接来判断实词的正误,但更多的时候是几种方法同时结合来使用,而不是决然分开的。

1.语法分析法和代入分析法的结合使用

【高考】(1)2005年全国卷第8题A项: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辩”应做“多”的宾语,再把“辩驳”代入分析又可以判断“辩驳”是不能做宾语的故A错;(2)2008年全国卷第8题A项: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檄”应做“部使者”的谓语,因为后面还有刚(廖刚),再把“文告”代入分析又可以判断“文告”是不能做谓语的故A错。B项: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喻”应做“长子迟”的谓语,因为后面还有“贼”,再把“开导”代入分析又可以判断B项正确。C的“稽”、D“杜”两项均可用此方法判断是正确的。

2.代入分析和逻辑推理法的结合使用

【高考】(1)2001年全国卷第14题: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分析】“降”把“投降”代入分析,就会发现,既然已打败人家了,干吗还要投降别人,更何况向城池投降呢,于理不通,可见原文翻译是正确的。

(2)2004年全国卷第11题: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敏:敏感。把“敏”的义项“敏感”代入分析,并根据上下文意的连贯性的推理就可以发现,“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是对“疏受”的称赞,而“敏感”是中性偏贬义的词语,再加上《论语》中的“敏(聪明)而好学”类比,故而可以判断是错误的。

(3)2007年全国卷第8题D项: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把“阻挠”放回原句去分析,词性没问题,但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看,就会发现D项的前文“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应该是忤逆皇上的话,怎么会是不阻碍呢,可见不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可判断是错误。

3.语法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的结合使用

【高考】(1)2000年全国卷中的第11题: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又有动词“爨”,上下联系推理,“樵”应是名词,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2)2008年全国卷中的第8题: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主语是“部使者”,“檄”是谓语,因为后面还有刚(廖刚),按此推理“檄”应当为动词,而答案所给的却是名词,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是错误的。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还有很多种,在此只是略举一二罢了。

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上不同的角度去把握。但是,真正要做到准确理解,大量的积累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要紧扣课本,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虽然平时没有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语法结构实词词义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长沙方言中的特色词尾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大学英语B级等级考试词汇用法和语法结构解题技巧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大少不同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