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研讨者

2009-09-01 09:03潘燕鸿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研讨评价课堂

潘燕鸿

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我对“学生的主体角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在总结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心里虽明白要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施起教来,总对学生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学生。于是,在课堂中,教师牵着学生走,使学生活动、探讨的机会少。因此,在这里,我要大声疾呼:教师们,不要怀疑学生,要相信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探讨、交流、发现问题的时间,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讨者。

一、营造平等的“对话情景”,促进师生平等的心灵沟通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研讨者的基础

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交流。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可以把教师角色定为“导游”、“主持人”以及“导演”、“舵手”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角色,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关系,教师态度要温和,平易近人,切忌简单粗暴,学习上要耐心辅导他们,生活上时时刻刻去关心他们,这样就会使学生敢于接近老师,使之成为亲密的伙伴,你的课堂就是他们活动的乐园,学生就敢大胆地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高。这样一来,学生敢做敢想,积极发言、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并感到轻松愉快。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成为研讨者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状态,将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如果学生没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研讨,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坚强动力,怎样做呢?下面是我对激发兴趣的几点看法。

1.时刻注重散发教师个人魅力当是“激发兴趣”的首要因素。古语有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以为,就教师这个职业而言,个人魅力的内容是丰富的——渊博精深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言语;大方得体的举止;高尚远大的人生观;张弛有度、赏罚分明的制度观;就事论事、一视同仁的评价观……必要时,当勇于与自己的学生同甘苦,共患难,有仁有义,有情有信。

2.把语文课堂转变为“情感课堂”。人是感情动物,人的情感是相互的,你喜欢对方,对方便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你。你于对方有情,对方自会对你有义。十几岁的中学生更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群体。“情感课堂”又该是怎样一个课堂呢?一是欣赏。欣赏的语言,欣赏的眼神,欣赏的手势……万事万物皆有其两面性,我们当以马克思唯物主义观待之,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宽容的心胸处理每一个问题,以发展的思维期待每一个生命,因为,“人,总有他生存的理由”;当教师看到学生有进步时,哪怕是一小步,老师都要千方百计去鼓励他,表扬他,这是让学生学习研讨的一种兴奋剂。二是笑。笑代表着美好,代表着赞同,代表着成功,代表着进步……有它,学生的心和眼都会向着你。

3.将语文课堂由“理论课堂”转变成“实践课堂”。什么是实践课堂?是不是一定要到山里砍柴种树才叫实践呢?我以为,能实实在在地收获些东西就是实践,实践就是要有一种有收获的感觉。有哪个老师不知道“课堂应该生动起来”的道理呢?只是苦于无计可施罢了!我以为,“生动”的第一要素不是“教师能力”,而是“学生兴趣”。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当属学生之成就感。于是,如何给学生以现实可握的成就感应当成为老师们思考的重要一题。学生心智的成熟期在中学的中、高年级,高三有着应试的压力,相对来说,高一、高二就成了最佳的“土壤”,因此我坚持把每天上课前3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或背诵讲解一首唐诗宋词,或上台口述一则见闻,或评论一个话题,或唱一首歌,鼓励学生敢说敢讲,多观察、多留心周围事物等。

三、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研究学习的机会

1.加强和改进教学过程的预习环节。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理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准备,又可让学生学得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预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强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我在讲授新课前,会根据不同的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材料,使学生在收集与归纳中,结合背景材料,初步理解文章的主题,为讲读教学打下基础。如《荷塘月色》一课的预习,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后的短文,收集整理有关朱自清的经历、主要作品、发表时间,加深对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苦闷彷徨心态的理解。朱自清不满于现实的黑暗,但又看不到光明的未来,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此去寻找宁静,而最终不得宁静。从而悟出《荷塘月色》反映的正是作者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2.改进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可采用“精讲多议”的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既可在讲的基础上议,也可在议的基础上讲。也可采取“筛选信息”的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

四、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改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合作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问题的难易度,留有相应的时间,让学生交流、研究,畅所欲言,大胆想象,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不说套话,点点滴滴都可以。说错了,切忌挖苦、讽刺,否则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研讨时,限制不要太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任何问题学生只要找到自己的理由就算进了一大步。同时,也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重点放在后进生上。总而言之,让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要给足,不要把学生的手脚捆得太死,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去研究了。

课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是课改后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结什么呢?小结收获,小结学法,小结发现等。质疑什么呢?质疑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评价什么呢?评价教材,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社会等。一句话,凡属于学生的问题就要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评价。在班上,我设计了许多统计调查表册,主要是记录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多少。使学生养成了勤于观察,发现问题,不懂就问,有疑问就去研究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言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班内同学人人喜欢,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几点,是我采用的方法,可以这样讲,这些做法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把学生当成了学习中的研究者、探索者,硬是落到了学生的“研”字上,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相互竞争,刻苦学习,共同研究的氛围,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改的有力措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人才获得大面积丰收的关键,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扎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倡议: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研讨者。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研讨评价课堂
欢乐的课堂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写字大课堂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