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2009-08-28 09:09陆明开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心理特征学困生

陆明开

【摘 要】 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学困生”也是全体学生中的一部分,在教育界,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为“学困生”的问题困扰着,从古至今,只要教育存在,就很难摆脱“学困生”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心理形成因素,又从四个方面论述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关键词】 “学困生” 心理特征 教育对策

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学困生”也是全体学生的一部分,在教育界,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阶段,教育工作者一直为“学困生”问题困扰着。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确应下苦工夫,认真研究“学困生”的问题,不仅要研究“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生活环境、成长发展过程、家庭教育等情况,更应科学地分析“学困生”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地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学困生”与同龄学生相比,存在着比较复杂的个性差异,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自尊与自卑交织着

大多数“学困生”进了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与成人意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由于不断受到挫败(或批评)而被扭曲,以至于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亲人的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又希望被老师发现、理解、尊重与爱护,在众人面前,他们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容他人侵犯,他们的内心深处又想改变自己的落后状况,只是由于他们已经形成了作风散漫、学习马虎的不良习惯,遇到的往往是冷嘲热讽的语言和无法改变的脸色,久而久之,他们便灰心丧气,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与自尊在他们的内心交织着,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情绪反复无常,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给教育转化带来很大的困难。

2.重感情但偏激

“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老师的重言轻语,同学的指指点点,家长的唠唠叨叨,因长期生活在被漠视受歧视的环境中,较少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一旦别人对他们倾注爱心,他们会加倍珍惜与感念;同时也正是因为“学困生”对外界很敏感,当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他们,他们便反击,给班主任做思想工作增加困难,轻则不合作,重则对抗,甚至做出一些令人吃惊的过激行为,让师生不得安宁。

3.愿望良好但意志薄弱

意志总是和克服困难、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相联系的,表现为一定的自觉性、自制性和持久性。一般学生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应用适当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而“学困生”则正好相反。“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也希望自己好好做,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力,难于在思想上正确约束自己,刚有进步又在同伴的引诱下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缺乏顽强的毅力,容易出现曲折和反复。在学习上,有的“学困生”基础差,成绩落后,他们一方面下决心迎头赶上,但又怕苦怕累,不想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又怕老师批评,只好抄答案或他人的作业应付。这些情况表明“学困生”有良好的愿望,但又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好胜又不能取胜,一旦缺乏激励和支持,就会加剧自身的懒散。

4.可感化但易反复

多数的“学困生”并非“朽木不可雕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求上进的愿望,并常常作出努力,只要老师引导得法,他们会振作精神努力拼搏的,但是“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又常常与他们的自制能力差,意志不坚强有关,这些因素决定着他们在转变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可转化的一面,但哪怕是一些小的挫折和困难就可能让他们动摇,走回头路。

“学困生”的这些主要的心理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具有可变性与可塑性、过度性与动荡性的特点,因此只要教师有的放矢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和的。

二、“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1.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教育学生,应以表扬为主,尊重个性,尊重其自尊心,尽可能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正面教育,不应在公众场合点名批评,更不应该动辄就揭老底,新账老账一起算,如需指出错误,也宜个别谈话,就事论事。相反的,如能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肯定多鼓励,则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旦他们渴求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生活满腔热情。

2.倾注真情,付出爱心

作为老师,既要关心“学困生”的冷暖温饱,也要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还要为他们分忧解愁,而这些都必须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老师只有把自己放在“学困生”的位置上,真情关心他们,才会使“学困生”愿意向自己倾吐心事,才会金石为开。

3.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转化“学困生”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负有神圣的职责,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从教育入手,积极引导“学困生”。要加强政治课的教学,从素质教育入手,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其次,各学科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开展主题性的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主题班会,如“人生价值讨论”、“如何应对挫折”、“寻找闪光点”、“我对上网的看法”等主题班会,主题班会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学困生”所喜闻乐见的。

(3)开展一些常规比赛活动

这类活动如学习方面的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学科知识比赛等,文艺和体育方面的各种球类、棋类、唱歌、小品等。以上的这些活动在了解“学困生”的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机会使他们能一展所长,使学生体会成功,树立自信心;另外,老师还应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指导学生正确找出原因,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总之,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培养“学困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使他们逐渐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进而主宰自己。

4.转化“学困生”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要狠抓反复

“学困生”的缺点、错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因而对其 转化教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学困生”一般有“动荡性”的心理特征,不少“学困生”都经过“进步——反复——再进步——再反复——到更大的进步”的曲折过程而转化为先进的,因此转变“学困生”并非是一帆风顺、一劳永逸的事,不应看到他的反复就认为是“朽木不可雕”而灰心放弃,而应把每一次的反复看作是一次促进他取得更大进步的契机。从教育转变“学困生”的反复中,看到前进的因素,就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要抓住时机,反复抓,抓反复,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总之,为了有效地帮助“学困生”转化,需要教师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使他们逐步转化并不断取得进步。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心理特征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