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009-08-28 09:09梁秀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作文教师教学

梁秀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第8条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第四学段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内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首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好作文教学的总目标,才会心中有数。作文能力是积累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综合,这五种能力的训练,怎样做才能落到实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是从“大处着眼”。

作文教学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大处着眼”上,那肯定是不行的,还必须将各种能力的训练细化、量化,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从“小处着手”,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落到实处,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从“小处着手”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工作。

一、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想写、乐于写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自然地由被动写作变成主动写作,甚至把写作练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将它贯穿于由读到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我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园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以及儿童的欢乐、天真、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书面完成《我心中的乐园》。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实现了读与写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

一位教了四十年语文的教师总结出语文教学的规律有“五重”。什么是“五重”?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形成。

语言文字是一切科学、技术的载体,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兴衰,古今中外,人情冷暖,悲欢离合,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语文应该是最有趣的功课之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读、写、听、说结合起来,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出情趣来,持之以恒地逐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积累能力的训练

积累材料,是作文的关键。“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的抄袭现象,在中学生的写作课堂上,随处可见。这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脑海里缺乏写作的材料。

德国学者莱布尼兹说过,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因为汉语词汇最丰富,表达最准确,单单是中学语文教材中表示“看”的意思的近义词就有二百三十多个,近看(盯、注视)、远看(眺望、遥望)往上看(仰视)、往下看(俯视)、回头看(反顾),含情脉脉地看(暗送秋波),冷漠地看(漠视)……

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比较丰富的词汇积累。词汇贫乏,就会词不达意,就会像常青老师举例所说的那样“三多”,即“嘴”多:你说,我说,他说,爸爸说,妈妈说……五百多字,30多张嘴;“我”多:文中几乎句句有“我”;“空洞的形容”多:很红,很白,非常好等等。

如果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积累十个新词,一学期下来就有300个,三年下来,就有1800个,加上课外阅读积累的,也就差不多够用了。

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人人准备一个收集词汇、名言警句的笔记本,平时将收集到的词和名言警句分门别类记下来,不定期收集上来检查,抄得较好的,在班上表扬、展览,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其次,以写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来积累写作材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避免作文时所出现的东借西抄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的日记或周记记录三大内容:(1)将自己看到的课内外书籍、报纸上的好词、名言、警句、熟语、谚语等抄录下来,并弄清它们的含义,尽可能背诵熟练;(2)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对自己有启发、有教育意义的人物或事件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来;(3)将自己亲身参加过的各项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内心感受详细地记录下来。在引导学生搜集写作对象时,要特别注意身边的“小事”。让学生明白:写作文,未必写人人皆知的大事才是好文章,只要写出有意义,对自己或别人能构成一定影响的事情,事件虽小,但反映的问题、揭示的道理并不小,就达到了写作目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作文要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否则,以学生的生活经历是难以搜集到写作材料的。通过这项训练,便可避免学生作文“无处下手”的困难。

语文功底、作文能力,来之不易,功夫多在课堂以外。累积材料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要提高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阅读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自由阅读,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定向阅读,即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做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和古诗词,这对增加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也有重要的作用。写作材料的积累,需要自身的细心,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不放过,这样,学生才能“厚积薄发”。从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看,这样的训练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观察能力的训练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本来就是色彩缤纷、变化万千的,社会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悲欢离合的,时时处处都蕴含着美。但学生笔下文字往往单调、苍白、乏味,这是因为不会观察、缺少体验的缘故。《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我认为常青老师的分格训练方法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他提出的关于“五味”(即“五觉”,指形态、动作、声音、颜色、味道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八景(春夏秋冬、江溪峦峰、风雨阴晴等)、12字肖像(音容笑貌、衣服着装、举止表情)的训练是比较科学的。而且对“五觉”的训练(练眼、练耳、练鼻、练舌、练肤觉)必须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效果才好。例如在鲁迅作品《社戏》中对两岸景色的描写,就有“五觉”的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是从味觉来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是从触觉来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是从视觉和感觉来写;“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是从听觉来写,这样写出来的文字立体感就很强。我们可以将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后布置学生也采用这种方法来写一段话。平时结合教材布置学生多做一些写景、写人物肖像、写某个场面活动、写某个熟悉的人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的片断作文练习,鼓励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

语言文字只是表达的外壳,思维能力才是表达的核心。《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在初中阶段,我认为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审题构思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在这方面,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和方仁工老师的“急骤联想”训练法有独到之处,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开阔、准确、敏捷,从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很值得我们借鉴。“急骤联想”原是美国心理学家马尔茨曼所做的一种实验,如教师出示“天空”一词,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一两分钟内想到并说出同“天空”有关联的内容,说得越多越好。例如:蔚蓝色、白云、飞鸟、星星、月亮、太阳、飞机、火箭、卫星、风、雨等等。这种训练做多了,学生思维就会更加敏捷、广阔,遇到考试作文时,审题、构思就会得心应手。例如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学生一看见题目,就会联想到许许多多与“财富”有关联的东西:如何艰苦奋斗才能获得财富;拥有财富之后,如何利用财富回报社会;父爱(母爱)是我一生的财富;挫折也是可贵的财富;如何利用家乡的旅游资源来致富;如何利用家乡的地理位置优势来致富……

当然,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训练最好还是尽可能地结合教材来进行,要适当渗透和延伸。例如《天上的街市》和《春夜喜雨》等都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范例。

五、表达能力的训练

1.语言的训练

(1)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

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适龄儿童要依法入学”,初中学生素质高低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表达能力较差,说话也不完整,词不达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因为“语句通顺”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魏书生老师就很注意这一点。他在上课时往往会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介绍作者,用一句话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

(2)变空泛为具体

不少初中生写记叙文往往只有空洞的叙述,缺乏具体的描写,缺少细节,缺少变化,读起来毫无味道。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提示学生先想一想:那时那地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视觉)?我的耳朵听到了什么(听觉)?我的心里感到什么(所感)?我有些什么反应和动作(所做)?应从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做这五个方面,把比较抽象的意思生动地、有立体感地再现出来。

(3)巧用修辞,变平庸为神奇

结合学习过的课文名句,运用拟人、比喻、反复、回环等修辞手法,把平淡无味的句子变得更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

(4)仿写名句,增加作文亮点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对一些记熟的名句进行改编、仿写。例如:“有钱可以买来豪华家具,但买不到家庭的温馨。”就可以轻易仿写出一句:“有钱可以买来名牌服装,但买不到优雅的举止,买不到高尚的品行。”积累一个名句,就可以生成十个仿句;有了一个仿写的名句,就可以使文章生色不少。

2.表达方式的训练

一个人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方式,不外乎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叙述重在交代来龙去脉,描写重在刻画渲染,说明重在解释清楚,议论重在证明,抒情重在宣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离不开这几种表达方式。这几种表达方式训练得熟练了,写什么文体都可以。

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以“早晨”、“秋天”等为题,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的不同方式,各写一两句话,让学生体味不同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这种简单的训练基本过关后,再要求学生写一段连贯的话,这段话要包括若干种表达方式。这些练习做多了,学生也就基本掌握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语段的训练

训练学生写好一段话,要求每段话要有一个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来展开,最后要有一个收束全段的结句。语段会写了,篇章的结构和语段差不多,写成篇也就容易了。

六、书写能力的训练

“字乃文章之衣冠。”不仅如此,写得一笔好字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四学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用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必须从初一起就认真抓好学生的识字、写字。我的做法是严格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完成一页以上的书写量,要横平竖直、字体方正、匀称、不出格,标点正确书写,不乱涂乱画。最后必须写上姓名、书写日期,以方便检查。小组长收检,学习委员抽检,老师抽检,写得好的贴出来表扬。三年下来,学生的书写一般都比较规范、整洁、美观。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好新时期初中作文教学的总目标。然后要善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广收博取,为我所用。例如魏书生、杨初春、方仁工等特级教师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总之,作文教学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步步落实,打好基础。尽量多做一些比较容易的口头作文、小作文,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多积累、多观察、多练笔,养成经常做读书笔记、写日记的良好习惯。特别要重视做好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些都做好了,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作文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