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霞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正是针对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教学的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通过联系生活、实蠛体验、动手操作、猜测、综合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教学;培养;联系生活;活动;运用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如:当我们买苹果时,可能会估计一斤苹果有几个。这些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一、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之一的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而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所以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例如:一名初中毕业生,学习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但不会估计一个教室大约有多大。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能说学生的数学素养高吗?同时,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如:一个餐馆一天约有200人就餐,如果这些人都用一次性筷子。估计一下一年要用多少双这样的筷子?这大约需要多少棵普通的树?又如: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费7杯水,请你估计一下全校的同学一天会浪费多少水?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数学地理解和认识事物。
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一种以上策略,不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解固定的模式化的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如,寻找身份证号码的编号规律。进而可以判断身份证号码的一般信息:出生年月、性别、省份等。
数感的培养有利于数学的大众化进程,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名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学生数感的建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因而,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1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如:“1”这个数,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电话上有,车牌上有。“1”可以表示什么7可以表示1个人。1辆车。1千克苹果等。再如,1/4这个数。对于不同的整体所代表的实际太小是不同的。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深入地理解它们。如:1个苹果的1/4是1/4个苹果,1筐苹果的1/4可能是15个苹果。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数的意义,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数感
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丰富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从而强化数感。
如学过步测后,让学生到操场上走走,量量,测测,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再如,让学生伸出手指。用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比量一下1厘米的长度,用两手间的距离比量一下lO厘米的长度,用手臂比量一下1米的长度、1,5米的长度。用尺子验证一下这些长度。再来估计教室的长与宽,从而学会估计教室的面积、操场的面积等。在认识大数目时,教师用一个烧杯盛100粒米,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称重、测量体积等一系列活动,再推测出100万粒米的质量、体积,来认识大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