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化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的思考

2009-06-29 05:25周龙军
职教论坛 2009年15期
关键词:训练考核体系

周龙军 陆 琦

摘要:针对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的现状与需求,阐述了构建文化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出了构建的原则与内容,并探讨了基于训练考核体系的改革思路,对实施能力建设计划、深化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技能;训练;考核;体系

作者简介:周龙军(1967-),男,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5-0058-03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是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因此“能力为本”成为职业教育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实施“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计划”势在必行,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能力本位”这一核心,探讨如何构建“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完善“需求本位”的教学条件、探索“学生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建设“素质本位”的师资队伍,实现“服务本位”的办学机制,达到受教育者能力的提升和教育机构办学能力的整体升位。它不是就某个方面的局部改革,而是渗透到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整体改革。因此,实施能力建设计划,必须在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能力建设计划的改革。文化基础课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作为教育教学环节的基础工程,也必须围绕“能力本位”这一核心,实施能力建设计划。就目前文化基础课的现状与需求而言,笔者认为,构建文化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迫在眉睫,它是在文化基础课中实施能力建设计划的前提与核心。

一、目前文化基础课的现状

(一)实践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一些人认为实践技能是专业课的范畴,文化基础课培养的是素质,没有什么技能可言。基于这种认识,学校领导乃至教师都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技能训练与考核,形成了“讲多练少,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其实,文化基础课与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素质与能力密不可分,素质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是能力提高的源泉,离开了素质,能力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文化基础课也直接培养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岗位技能,如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外语能力、电脑操作能力等等无不是由文化基础课培养而职业岗位需要的实践能力。

(二)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没有得到体现

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文化基础课承担着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任务,它要传授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专业思想、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写作、口才、运算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切都是学习专业课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所以,文化基础课要充分发挥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目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关度并不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没有相关性,在教学形式、考核形式上没有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立并行”的局面,没有产生互促互补、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进展缓慢

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经过多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上看,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仍沿袭着传统的学科型教学。近年在专业课中搞得轰轰烈烈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在文化基础课中却波澜不起;在基础教育中方兴未艾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等新模式,在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的实践中成效不大;近年的分层教学、选修学分等改革探索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在文化基础课中,仍存在着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调、考核体系不合理等问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讲多练少,重理论轻实践”仍是文化基础课的主要弊病。

二、文化基础课的定位

1.文化课。文化基础课首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任务,通过传授历史、文学、社会、艺术、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为培养健全的人才做出贡献。

2.基础课。文化基础课的性质与内容决定了它具有为其它课程打基础的功能,它培养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能力、实验能力、运算能力等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更是与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需要更加迫切。

3.技能课。文化基础课在发挥着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功能的同时,它也有直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作用。如应用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外语能力、电脑操作能力等等,无不是岗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通用技能。

三、构建文化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技术、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来进行。在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加强技能训练已成为教改的方向和重点。构建并实施文化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不仅能有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而且培养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工作的通用技能,它不仅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能提高毕业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因为文化基础课的技能是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联系的,一旦拥有,终身受益,所以,在文化基础课中加强技能训练考核,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2.有利于构建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模式。构建文化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突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探索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相互渗透的模式,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

3.有利于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构建文化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是对文化基础课的重新定位,将引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考核办法等方面深刻的变化,必然带动文化基础课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成绩考核等一系列的改革,成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改变文化基础课教改多年停滞不前的局面。

四、文化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的原则与内容

(一)原则

1.基础性与提高性的统一。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层次性,做到因材施教。以基础性技能为主,兼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同时,也要考虑到一部分基础较好、上进心较强的学生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设置更高目标、更严要求、更深内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2.通用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在构建基本技能体系中,既要考虑到一般社会生活、所有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体现通用性,又要考虑到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技能,体现专业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性强的应用人才。

3.独立性与交互性的统一。文化基础课既是独立的学科,同时也有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因此,要注意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并行交叉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注意把专业知识融合到基础课中进行教学,在教学形式上,探索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模式,使其达到互促互补、共同提高的效果。

4.终端性与终身性的统一。基本技能体系既要考虑到短期的效果,也要考虑到长期的作用。既要传授一些终端性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授一些学生终身都能用得着的方法技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服务。

(二)内容

根据对用人单位、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的调查,综合分析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文化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包括以下方面:

1.说话能力:无论是社会生活或是职业工作,都需要具备准确、流畅、得体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写作能力:职业岗位与专业学习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学生必须掌握一般应用文(日用文书、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等)和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专用应用文的写作。

3.外语能力: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4.电脑能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业以及各个职业岗位,因此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成为毕业生的必备能力。

5.交际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职业工作中,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赢取更好的工作效果。

6.运算能力:应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尤其是对于理工科、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7.实验能力:专业课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将来进行科学研究也需要实验能力,它是理工科、农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8.审美能力:从培养健全的人才角度来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9.运动能力: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掌握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制订可行的锻炼计划,能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五、基于文化基础课技能训练考核体系的教学改革

1.课程设置:根据文化基础课技能训练考核体系的目标及内容,对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一是改革课程名称,强化与专业课的联系,范围缩小,侧重于与专业课的交叉融合;二是向选修课拓展,专项培养,更具针对性,如《体育》课,根据学生兴趣选修具体的体育项目;三是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根据专业课的需要,把文化基础课科学合理地安排到各个学期中,而不是统统安排在第一学期,如《应用写作》,可安排在第五学期,让学生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相关应用文的写作,这样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2.重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取。因此,要实施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必须对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一是根据技能训练考核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删除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突出技能内容,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二是通过对专业课的调查,理清专业课对基础课的需求,然后根据专业课教学需要,设置与专业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实现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三是加强校本教材的建设,使教学内容更具特色,更有针对性。

3.教法改革:“教无定法”,各学科要根据自身特点,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三个原则:一是自主性,注重学生自己进行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技能,反对填鸭式的灌输;二是生动性,化抽象为形象,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实践性,改变过去文化基础课“重讲授、轻实践”的弊病,“少讲多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形式改革:形式改革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⑴分层教学。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班,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让学生人人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⑵模块教学。改变过去的学科型教学形式,借助CBE理论,实行菜单式教学,把基本技能目标体系的内容分成若干个“任务包”,然后以掌握任务包的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⑶实践教学。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课堂教学形式,把课堂变成学生实践实习的基地,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表演等形式,增强教学的效果。⑷课外教学。因为文化基础课与人的素质培养息息相关,所以要注意养成教育。在教学中要把课堂延伸到生活、社会中来,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①通过指导文学社、记者团、书画协会、球类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②组织征文、演讲、辩论、书画等比赛活动,以点带面,掀起培养实践技能的高潮;③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考证考级等工作,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

5.考核改革:过去文化基础课在考核上注重考试的卷面成绩,以理论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不符合文化基础课的特点。那么,围绕着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考核评估体系也要跟着改革。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①考核内容更倾斜于技能知识,减少理论考核份量,题型更注重考核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少考死记硬背的内容;②改革考核形式,可灵活运用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操作等等形式;③改革成绩评定构成,加大技能考核在总评中所占比例,考查科目一律用等级评定。

参考文献:

[1]李志立.职业教育文化基础教学现状与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7).

[2]张槟.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

[3]阵宪辉.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8(10).

[4]陈开梅.对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责任编辑葛力力

猜你喜欢
训练考核体系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