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模式探讨

2009-06-29 05:25林振东俞建雄李海洋潘伟彬黄汝群
职教论坛 2009年13期
关键词:教育培训职业能力高职院校

林振东 俞建雄 李海洋 潘伟彬 黄汝群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其在城市生存、发展的本领。基于高职院校的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要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采用“订单式”、“基地式”、“培训券式”、“巡回式”、“远程式”和“精英式”等培训模式,着力培养“职业能力”,即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生产和经营技能,适应城市和企业管理的生活技能,促进转移人员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技能等,使他们尽早了解、尽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和生存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能力;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林振东(1966-),男,福建龙岩人,福建龙岩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基金课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项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课题(GZGH200604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3-0038-03

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珠三角和长三角一带不少外向型加工企业出口严重受阻,导致企业开工不足、有的甚至破产倒闭;加上房地产近两年的衰退,导致大量农民工的失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一个严峻的问题,而如何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是关系到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让高职院校参与到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使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这对于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机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基于高职院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有利条件和优势

相对于其它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高职院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习实训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些对于要取得良好培训效果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解决了为农村劳动力办一次培训就要去找一次培训地方、请一次教师、临时准备培训教材等问题。另外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站,让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可直接考取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取得了上岗证。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好的条件能够保证农民工参加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①

与此同时,在我国现有的许多高职院校里,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过去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升格而来的,其办学历史悠久,社会声誉高,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实训条件好,有良好的就业渠道,他们招生比较早的进行市场化,可以凭借市场化的招生体系在所在地广泛组织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就业较早的网络化,可以依靠就业网络,落实就业定单,打通转移就业的出口,从而兴旺进口;教育较早职业化、市场化,多年来就把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具有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职业技术教育经验,有利于农民工在较短时间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参与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独特优势,是“实施阳光工程”最好的载体。

(二)高职院校社会化服务的实践为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角色和职能正在迅速的从社会的边缘迈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之外,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社会服务职能已日渐突出。高职院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民生活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性教育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既是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提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水平,扩大其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无不受到了各个高职院校的重视。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科研、教学活动与农村、农民的发展的结合非常紧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科技工作者多年科技服务和技能培训的积累上,各个高职院校形成了众多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养和拥有了一批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专门人才,积累了农民培训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模式,构建起了一个技能培训、科技文化普及、推广的服务大平台,拥有了参与农民培训工作的天然优势。

(三)产业升级造成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由世界的制造业“加工车间”向世界制造业“工厂”的转化速度也不断提升。产品在不断地持续创新,这不仅需要优秀的设施,更需要优秀的工人,从而使全国人力资源市场对技工、高级技工,特别是青年技工和青年高级技工的需求不断增加,技术工人供不应求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但技术工人储备不足和培训市场不成熟加重了技术工人的短缺。劳动力市场对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以拥有高等教育学历、较高薪酬、稳定职业为特征的传统的普通白领劳动力市场正趋向饱和。相反,不以学历而以技能做门槛的蓝、灰领劳动力市场开始发育成长,技术工人的时代已经到来。②而这些正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所以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的细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高职院校这种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与此同时,目前相当一部分现有农村劳动力已不满足于接受基础的职业训练,特别是受到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受到严重的冲击,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造成的大量的农民工下岗失业,这一部分群体对高层教育与培训有很强的需求,渴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在培训上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训内容和层次要求比较高。

(四)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自身而言,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具有一定的意义。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率。高职院校的办学投入很大,正好利用自身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有利条件和资源,而向社会开设长期或短期、高层次或基础层次的培训,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生源和经济来源,既盘活了内部资源,又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学历教育的师资、办学条件。所以基于高职院校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模式,既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世纪性重要任务做出了贡

献,同时又宣传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品牌,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

二、基于高职院校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模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标明确,主要是就业的岗前技能培训,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和进城务工的技能型人员

等。高职院校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与其对在校生进行的一般的长期、系统的职业教育不同,培训期限根据实际需要和技能岗位要求确定,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概括起来,基于高职院校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模式主要可以采用“订单式”、“基地式”、“培训券式”、“巡回式”、“远程式”和“精英式”等培训模式。③

“订单式”培训模式就是由社会、企业提出用工计划和培训任务,而后由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联合出资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注重上岗前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先招工培训再上岗,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和合理流动。同时,农民培训后即上岗,将具有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能真心实意地学习掌握所需职业技能,企业也能提高用工水平。

“基地式”培训模式就是由政府主导,高职院校牵头组织,在乡(镇)村及社区里建立的技能培训基地,发挥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师资力量的优势,在培训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这种模式将培训的教师放在培训基地,由于培训基地贴近农民,在地理上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的培训和学习,农民可以将在生产、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向培训教师请教或讨论,达到共同提高,做到农、科、教相结合。

“培训券式”培训模式就是地方政府将以发放 “劳务培训券”的方式给特定的农民,农民凭培训券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的培训费用由政府买单,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计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项目,安排培训时间和地点,农民凭培训券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我们认为,政府给农民发放免费“培训券”比当前有些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旅游券”做法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巡回式”培训模式就是由高职院校的专家、高级技师组成的科技小组,实行科技下乡、登门服务的方式进行培训。高职院校的专家、教师结合农业季节特点,结合“三下乡”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乡巡回指导和登门服务,这种方式的服务重点对象是乡镇企业和村办经营实体,帮助这些农民企业家、个体户等解答经营活动中碰到的难题,对他们的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和帮助,只有这些企业和个体户发展壮大,才能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远程式”培训模式就是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互联网、电视、电台等手段进行知识、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和县、乡镇政府联合,高职院校建立网络培训中心,把教学培训点分散建立在乡镇一级,可以由乡镇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各自乡镇的网络教育培训点中进行远程教育培训,方便农民不出门就能进行培训。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和地方电视台、电台联合,开发各种农民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节目,制作成VCD等通俗易懂的培训材料,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

“精英式”培训模式就是高职院校组织针对农村技术骨干、致富能人和基层干部等实施重点培训。重点培养一批农村自主创业经营的人才,帮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然后带领其他农民进行产业转移,上岗就业。这种模式和目前进行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相结合,造就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技术骨干,同时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培养,依托高职院校,努力实现村村都有农村科技和管理大学生的目标。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投入,鼓励高职院校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争取获得政府培训资质,成为培训主要基地

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是对我国现行农民培训体制的一种必要补充和完善,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在以往的观念中,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往往是作为附加功能予以对待的,因此,国家应当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必要的支持,以项目的形式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工作。

此外,高职院校应该主动争取获得政府培训资质,成为培训主要基地。在农民工培训中,人们更加相信政府行为。高职院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获得政府培训资质,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混乱的情况下,有利于提升和打造高职院校自身品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农民工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立项,成为培训主要基地。④

(二)高职院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

1.在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兼顾。为了不影响学院的正常教学,最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时间集中在假期,平时根据学院实际,确定招收人员的数量。

2.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符合农民工实际,制定符合农村劳动力培训特点的教学计划;制定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教材;按模块确定教学内容;配备熟悉企业情况的双师型教师;选择突出实效性的培训方式;确立以技能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

3.提高农民工思想道德境界和法制观念。第一,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改变农民工的自由散漫习惯,增进他们的组织观念。要引导农民工爱岗敬业,把城市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鼓励积极献计献策,正确对待“跳槽”问题,要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而不能为了自己的个人私利而损害单位的利益。第二,要对农民工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能在生活中遵纪守法,文明行事,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自觉遵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第三,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教育。农民工乡土观念浓厚,注重亲情、家族和宗族关系,做事往往从血缘和亲戚关系开始考虑,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不是诉诸于法律,而是采取非法手段解决问题,因而触犯法律;有的农民工贪图省事,不遵守劳动部门的规定,不按照《合同法》的要求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导致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因此,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在农民工中进行普法教育,重点普及《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法》以及与计划生育、交通法规和治安管理等有关的法规,让农民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民工因不懂法而产生的各种纠纷。因此,高职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可以使农民工培训市场少走弯路,真正实现“转移一人,致富一家,转移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也有利于高职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三)拓展培训内容和形式,注重被培训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院校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要以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为主,其他类型技能为辅,同时在培训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在培训形式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电视、广播等传媒的作用,广泛开展现代远程培训,拓展培训时间和空间。在培训内容方面要注重技能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要过多局限于理论培训和教学。同时,要从劳动力就业的角度,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劳动力,以适应现在制造业急需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出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为此,要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并充分考虑到转移人员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础、需求和企业情况,使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均能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特点,适合农村转移人员实际生活、学习需要,反映工作中的应知应会。⑤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内容要着力培养“企业能力”,即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生产和经营技能,适应城市和企业管理的生活技能,促进转移人员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技能等,使他们尽早了解、尽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和生存环境。

注释:

{1}张翠英,罗伟,熊芊.发挥高职院校优势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工程[J].职业教育研究,2006(7):21-22.

{2}袁淑清,包忠明.基于高职院校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J].成人教育,2007(2):76-77.

{3}戴春禄.发展高职院校培训事业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8):8-9.

{4}林振东,潘伟彬,李海洋等.谈就业导向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73-77.

{5}陈荣坤,林振东,李海洋等.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实施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78-82.

责任编辑刘扬军

猜你喜欢
教育培训职业能力高职院校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注重教育培训 保障职工安全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