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研究

2009-06-20 05:26刘茹敏杨灵芝刘海明
职教论坛 2009年14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任务驱动

刘茹敏 杨灵芝 刘海明

摘要: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指向、课程的特征、课程的内涵及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几方面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

作者简介:刘茹敏(1974-),女,河北沧州人,河北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杨灵芝(1982-),女,河北沧州人,河北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刘海明(1982-)男,河北沧州人,河北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厂电气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4-0037-02

职业教育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学会如何工作并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是理论知识加上技能点的训练,知识和技能是割裂的,培养的学生表现出工作能力的缺失。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出处来源于德国的双元制,它可以通俗解释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以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系统的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课程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蕴藏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的重大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在课程设计中的体现

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对于数控维修课来说,不同的专业所学习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根据就业的方向(工作需要)的不同设置学生所学的内容。比如说:电气专业的学生机械理论学习内容相对较少,讲课时侧重于机床的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内容深些,机械方面的浅些。

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学习项目的设计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课程内容选择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并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等过程性知识为主;对于数控维修这门专业课来说综合性很强,接新课之前先对往届的学生就业情况做一下调查,看一下从事维修工作的学生主要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把握好教学方向。

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通过工作任务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工学结合,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就业零适应。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特征

1.开发主体多元化。“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开发主体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课程专家组成。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办出高职特色的前提。通过培养、引进、提高相结合,安排老师到机床企业单位定期培训,做到教师是双师型教师;从企业引进或聘请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维修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科研能力。

2.课程结构模块化。其一: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课程内容均来自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建立的是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二,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系统;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项目”或“任务”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

3.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是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

4.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就实施主体而言,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就教学过程而言,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就教学场所而言,必须做到专业教室、实践教学基地的结合。

5.课程评价开放化。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评价主体:不仅有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

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内涵

1.课程目标。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它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与知识;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2.课程结构。其课程结构不同于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建立起来的并行课程结构。它是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体设计起来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按照行动体系的框架形成的串行结构。

3.教学策略。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开发中,先通过工作分析获得工作化的“学习任务”(特殊),然后通过组建工作任务或项目(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将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转换成课程教学内容(一般)。而这些项目通常以典型的故障现象为载体(特殊)。

4.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综合性。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实施课程,都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综合”的载体就是工作“项目”或“任务”(行动化的学习内容)。每个项目、任务或模块都是一项具体的行动化学习任务,所有内容的安排都要以完成一个工作过程为目的。

5.行为导向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重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注通过学

生自己完成工作任务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四、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

1.确定课程要实现的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确保学生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学生就业零适应。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本参照点设计教学内容:从工作需要选择学习任务,再选取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得出职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每个重要阶段的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从这些实际工作中提取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与实践专家讨论分析这些提取出的任务,最后确定课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好教学内容。

3.组织教学实施。在教学组织方面。采用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教学过程即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情境导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基本知识——现场讨论——执行任务——老师点评——共性分析——任务完善——扩展训练。

在教学评价方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决定了其评价的多样性,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五、总结

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学会如何工作并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被批评、不推卸责任、善于沟通、胜任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先调研,分析清楚职业成长历程及职业工作任务,然后确定上这门课应该让学生学会干点什么,以完整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实施,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夏焕堂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任务驱动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