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聪
[摘 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分析了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的,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进一步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就必须给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改变教师角色密切相关。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更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是装满知识的“容器”,只能背诵、模仿,从而扼杀了许多学生联想好奇,创造的欲望和能力,学生成了一群丧失了个性,学舌他人的应声虫。那么怎样才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
实践证明,教师要营造使学生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关系,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其得到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使其真正感悟到自尊、自重、自主和自强,为学生学好数学创设良好的成功的氛围,这里问题的提出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里,进行生动活泼的探索,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在学习中愉快,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设计出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情境,如设计悬念,惊诧、欣喜、竞争,使学生多交流、多动手、善质疑、留空间、勤反思,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犹如旅游中导游,要适度地启迪思维,引路搭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通畅。
三、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确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就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三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金三角”,要实现“学生为主体”,关键是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备课时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学习实际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精心设计练习,增加探究题和开放性题,注意横纵联系。站在学生的角度,如通过阅读,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两个之间找到一个切入口。创设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独立默读几分钟,在读中研,在研中读,学会阅读、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使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再促进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全体学生对整个问题得以不同程度的了解。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先带领学生解一些方程,然后分别计算方程两根的和与积,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结果与方程的系数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待学生找出一定规律,再问这个规律适合于任何一个有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吗?最后再让学生推导公式X1+X2=-b/a ,X1X2=c/a,由于公式是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所以记得准,记得牢,运用起来又快又准,这使笔者深深感到了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远远优于带着教材走进学生。
四、留出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露出来,变教为导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变单向灌输,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表达意见的时间,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特别在解题分析时,教师不要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不要先发表意见先“定调”,应当先让学生讨论,允许说错,直到学生思维受阻时,再建议他们用什么方法,从哪个角度考虑。例如,配方法既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在讲用配方法解方程X2+6X=-7时,教师提出试将方程两边各加上几可以得到(X+3)2=2,这时学生很快逆着前面的教学,得到加9,我接着要求学生再将方程X2+6X+7=0的左右配成完全平方式,看谁能更快的找到那个适当的数,接下着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快找到答案,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这个适当的数等于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仅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也就是要变“教”为“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丰富提问模式,加强对学生引导
肯尼思·H·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遗憾的是,提问中常常按照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目前仍然在数学课堂中普遍使用,这种方式最明显的弊端是不利于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自我提问,既表明学生正在积极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优于教师的提问。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培养,还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丰富课堂提问方式,使其多元化是必要的。如老师导→老师问→老师导→学生答;老师导→学生问→老师导→学生答;老师指导学生互答等模式,在教学过程都是值得尝试的。
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经研究发现,在没有指导下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90%都是低水平的,教师指导对学生的提问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为了使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更有意义有价值,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