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应用题“入手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9-02-25 09:59张志华
甘肃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应用题教学

张志华

〔关键词〕 应用题教学;阅读理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数学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2(A)—0031—01

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应用题的解题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类比能力、数学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解应用题的第一步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鸿沟,让许多学生无法跨越,甚至望而却步。因此,解决初中数学应用题“入手难”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针对初中学生解应用题“入手难”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探讨解决的对策。

原因之一:阅读理解能力不强,生活经验和阅历不足。应用题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文字叙述多,生活常识多,科学术语多,相关的制约因素多,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由于各种信息的互相干扰,加之生活经验和阅历的不足,造成学生对题意理解不透。

对策:强化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使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耐心、细致地进行阅读,对关键性的词、句要重点加以分析和理解。对较长的关键性语句,可将其缩减为主谓宾的形式,以突出问题的实质。同时,要细心理解问题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条件和结论所包含的数学意义,并注意挖掘实际问题中所隐含数量的条件,使问题更加明晰。

原因之二:数据处理能力不强,对复杂数量关系的整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应用题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数据多,变量符号多,数量关系复杂且隐蔽。如何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而应视问题本身来灵活处理。由于不善于有效地进行数据的处理,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对策:借助示意图、表格进行数据分析,理顺数量关系。

原因之三:数学化能力不强,列式方法不当。解应用题的关键就是将实际问题通过列代数式、方程(组)或函数关系式转化为数学问题,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列式感到困难,不能将实际用语准确地转化为数学语言。

对策:(1)把握常见词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应用题中有许多表示数量关系的词语,可将它们直接“翻译”为数学语言。如:“是”即“=”,“不足”即“<”,“至少”即“≥”,“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0%”即“今年的产量=去年的产量×(1+20%)”,“商品打八折”即“现价=原价×0.8”……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词语对应用题列式至关重要。

(2)正确理解公式的意义、使用范围等。公式是人们在实践中已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律,它本身就反映了一定的数量关系。有许多应用题是可以直接套用公式的。如:路程=速度×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利息=本金×利率×期数;船顺流时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但公式不能盲目地套用,如,第三个公式中应弄清利息、本金、利率、期数的实际意义,利率如果是年利率,那么期数就必须以年计(一年计为l2个月)。因此,学生准确把握公式的意义、范围等,是运用公式列式解应用题的前提条件。

(3)对应用题归类,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模式。归纳类比是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是通过对问题的某些相似性的联想,得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尽管实际问题的丰富多彩和千差万别使得应用题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从数学意义上说,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不同的类型,以有限的数学形式或数学模型表现出来。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数字问题、比例分配问题等。因此,引导学生对题型进行归类,得到一类问题的解题模式,可使习题由多变少,提高列式的准确性。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应用题“入手难”的问题,还应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入手。教师不但要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阅读理解能力应用题教学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等待·自主·探究
论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之我见
浅论小学阶段数学阅读的重要性